2024年,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95岁的时候把积蓄3568万元,捐给了南开大

千浅挽星星 2025-11-25 00:23:48

2024年,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95岁的时候把积蓄3568万元,捐给了南开大学,没想到这么受人尊重的女先生,一辈子没有享受过爱情。   天津的海河在2024年的初冬还没完全封冻时,那位在河畔守护了古典诗词一生的老人却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选择了告别。   叶嘉莹走了,在刚刚跨过百岁门槛的时候,给世间留下了一个被数次冲刷却愈发清晰的背影,她在95岁那年,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整整3568万元,一股脑全给了南开大学。   这是一位老人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攒下了一辈子的稿费,加上这一百年来省吃俭用的每一分积蓄。   当记者想就这笔巨款采访她时,这位平时温和的老太太却少见地流露出一丝“嫌弃”,她觉得这帮人太无聊了,甚至不客气地回怼:“看样子你们对学问没兴趣。”在她眼里,这几千万真金白银,远没有这笔钱换来的“迦陵基金”名字背后的诗词重量来得实在。   直到晚年,她家里几乎找不到什么像样的贵重摆设,那种洗得发白、泛着岁月痕迹的布衫,是她最常穿的“战袍”。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那时的叶嘉莹还只是个抱着《东坡词说》的中学生,即便校服上打满了补丁,她也不舍得放下手中的书。   那时候,书摊老板或许也没想到,眼前这个攥着旧书不撒手的清瘦女孩,日后会用同样的一双手,撑起中国古典诗词的半壁江山。   叶嘉莹的一生,实则是一部不断被命运揉碎、又自己一片片拼凑起来的苦难史。   比起散尽千金的豪气,她那颗被生活反复碾压却始终没有破碎的心,才更让人动容,17岁那年,她在北平的寒风中失去了母亲,那个满是中药苦味的早晨成了她一生的痛;中年时,她本以为在台湾有了家,却不料一头撞进了更深的深渊。   那段婚姻,不仅没有爱情,甚至充满了让人窒息的寒意,丈夫在白色恐怖下入狱,她不得不带着还是婴儿的女儿,寄人篱下,在亲戚家走廊的过道里打地铺,等到丈夫出狱,等来的不是依靠,而是更加暴戾的性情。   有一个细节曾让无数网友泪目:因为暴躁,丈夫不仅对她没有丝毫温存,甚至撕碎了她正在校注的《陶渊明集》。   那一刻,作为学者的尊严被践踏在地上,可叶嘉莹没有崩溃,她只是蹲下来,一声不吭地用透明胶带,把那些被撕碎的纸片,一片一片粘回去。   这就是叶嘉莹,那些撕碎书页的暴行、那些独自养家的重担,都成了她修行的道场,她就像是个技艺高超的炼金术士,把人间的苦难,全都炼成了诗词里的黄金。   1976年,当她已经在海外站稳脚跟,成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生活刚有起色时,一张来自温哥华的通知单,又将她推向了至暗时刻——她最疼爱的大女儿和女婿,在车祸中双双离世。   如果是普通人,大概早就垮了,但叶嘉莹再一次拿起了她的“武器”——诗词,她把自己关进房间,把那些能把人逼疯的悲痛,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了十首《哭女诗》里。   也正是这次痛彻心扉的打击,让她做出了那个改写后半生的决定:回家。既然小家已残缺,那就把余生献给那个更宏大的“大家”,1979年,她的身影出现在了南开大学的讲台上。   那个年代的南开校园,因为她的到来而沸腾,三百人的大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学生们哪怕是趴在窗台上、挤在走廊里,也要听一听这位从大洋彼岸归来的先生,是如何把杜甫的“家书抵万金”讲得那么凄楚动人——那不仅是唐朝的诗,那是她自己在战乱中与父亲失联、在异乡飘零半生的血泪注解。   她留下的,不只是南开大学账面上那一连串零的数字,也不仅仅是展柜里那个伴随她在台湾教书多年的铁皮文具盒,而是一种在这世间极度稀缺的活法。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0 阅读:32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