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方面突然宣布了,对含有美国技术的光刻机实施更严的出口管控,相关机型对中国的交付继续收紧。 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心脏”,而荷兰阿斯麦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市场,早在2019年,美国就施压荷兰,禁止阿斯麦向中国出售极紫外光刻机,这种设备能生产7纳米以下芯片,是高端芯片的“入场券”。 迫于形势,中国转而采用较旧的深紫外光刻机,尽管其技术落后一代,然而它依旧是制造14纳米以上芯片的关键利器,在芯片制造领域仍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然而美国的封锁并未止步,2023年,荷兰政府在美方压力下,要求部分DUV设备出口中国需申请许可;2024年,美国又联合荷兰、日本,将限制范围扩大到DUV的维护服务。 到了2025年,美国直接祭出“外国直接产品规则”:只要设备含0.1%美国技术,哪怕比例低到可以忽略,出口中国也需美国点头,这一招,直接把全球高端光刻机、芯片、军工产品的生产链都“圈”了进来。 面对封锁,中国并未坐以待毙,2025年4月和10月,商务部连续两次宣布稀土出口管制,手法堪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不仅管原材料,还把“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搬了过来:只要产品含中国稀土,哪怕比例极低,出口也得中国批准。 稀土,堪称芯片、导弹、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工业维生素”,中国此招一出,恰似精准扼住全球高端制造的“咽喉”,于关键处掌控局势,尽显战略智慧。 与此同时,中国在光刻机领域开启“阶梯式突围”,2023年,华为突然推出搭载7纳米芯片的Mate 60 Pro,中芯国际用DUV设备通过多重曝光技术硬是挤出了7纳米工艺,虽然产量低、良率不稳,但技术突破让美国慌了神。 2025年,中国光刻机专利申请量翻了几倍,上海微电子等企业从28纳米向更先进制程冲刺,美国《国会报告》承认:管制延缓了中国进步,但没完全挡住,中国已建起部分自主供应链。 美国的封锁看似“团结盟友”,实则让盟友苦不堪言,阿斯麦2023年对中国销售额占比从8%飙升至46%,中国一度成为其最大市场,为了抢占份额,阿斯麦甚至低价倾销DUV设备,试图挤压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空间。 但2025年,随着中国本土光刻机崛起,阿斯麦预计中国市场份额将降至20%,其CEO无奈承认“脱钩太难,全球供应链纠缠太深。” 荷兰首相迪克·斯霍夫更是在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喊话“荷兰希望自主决定政策,”日本的态度也微妙起来,2024年7月,日本匿名官员表示,不打算完全按美方要求行事,毕竟中国市场对东京电子等企业至关重要。 这场博弈看得人直呼“刺激”,但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拉锯战,美国想靠技术霸权卡中国脖子,结果中国在稀土、光伏、高铁等领域反将一军;中国想靠市场换技术,结果被“倾销阳谋”拖慢自主研发步伐。 更关键的是,全球芯片供应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企业失去中国市场,转向东南亚也难弥补损失;中国若完全断供稀土,美欧高端制造也得停工。 说到底,科技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美国若真想保住霸主地位,就该把精力放在创新上,而不是靠“封锁”打压对手;中国若想彻底摆脱“卡脖子”,也得加快自主研发,别被“低价倾销”迷了眼。 毕竟历史已经证明:封锁越严,突破越快,从“两弹一星”到高铁、5G,中国哪一次不是被逼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