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大校对要不要先开第一枪有这样的见解:中国不能再沉于和平,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纠结谁开第一枪有何意义,如果这个世界讲道理能解决问题还拿军队做什么? 战争不能在本土发生, 要拒敌于国门之外! 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实行积极防御,坚持全民国防,这一基本国策从来没有变过。 这话听着戳心,却道破了国防最实在的逻辑,防御从不是蜷在家门等挑衅,积极二字藏的本就是主动护盘的底气,而非被动的懦弱。总有人把不先动手等于守和平,却忘了霸权从来不吃,讲道理这套,甲午年间清廷抱着被动防御的执念,盯着铁甲舰的装甲厚度不肯松手,对兴起的速射炮技术视而不见,等日军炮弹砸穿舰船甲板才慌了手脚,最终落得丧权辱国的下场。 反观抗美援朝时,我们国穷兵弱,连士兵棉衣都凑不齐整,却敢跨过鸭绿江把战火烧在境外,长津湖的冰雕拽着冻硬的步枪成丰碑,用三万冻伤减员的代价打残美军王牌,硬是把威胁挡在了线外,这才是防御的真谛:把风险拦在国门之外,比纠结谁先扣扳机重要一万倍。 积极防御,是实打的实力布局。去年11月四川舰完成首航,全球首艘带电磁弹射的两栖攻击舰配上歼-35战机,能在远海构建攻防屏障,和福建舰形成呼应,把海上防御纵深往外推了千里;今年4月山东舰在台岛以东演练,直接卡死台独的能源线、支援线和外逃线,让分裂势力的外部支援幻想彻底破灭。可我们的巡防从不是主动挑事,是对着侵权行为亮底牌:我的地盘我守得住,别打歪主意。 毛泽东同志早把积极防御说透了,战略上守底线,战役战术上能主动,是吃过战火亏才懂,和平从来不靠妥协换来的。你越纠结第一枪,对手越摸清你的底线敢挑衅;你把防御线筑牢,把拒敌能力练硬,哪怕不先动手,也没人敢轻易越界。军队的意义从不是主动挑事,是敌人敢来犯时,能一拳打回去,是让本土百姓不用经历战火,能安稳过日子。真正的国防底气,是我不惹事,但绝不怕事,敢把威胁挡在门外,这才是对全民国防最好的践行,也是防御国策最硬核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