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是加西亚ˑ马尔克斯写的第五本书,在此之前,他的书很少有人看,本来写完《百年孤独》,他想着也许只有几个朋友看,没想到一经出版,便“像热香肠似的”热卖。
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更在全世界被抢购。
但刚开始看这本书,还是有些难度的,起码我曾试图用碎片时间去读,读着读着就绕晕了,因为其中有很多相同的拉丁美洲人名,还有多处魔幻故事,总免不了要往回翻。
趁着国庆假期,我用整块时间一口气读完,意外发现这本书和《红楼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两位作者对其笔下不幸的人物都带有深切的同情和悲悯,两本书的开头结尾、内容、写法都很相似。相隔千山万水,时间跨度200多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也真令人惊叹。
书的开头都给出了结局,而结尾都是虚空
《百年孤独》第二章写道,乌尔苏拉和布恩迪亚的上一代因近亲结婚生出了长猪尾巴的孩子,他在42岁时失血而死。乌尔苏拉和布恩迪亚是表兄妹,家长们曾试图阻止他们结合,但没有成功。
这预示着这个家族最后的悲剧,正像吉普赛人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
期间经历了重建家园、创业、被入侵,更经历了人性的复杂,相爱、友谊和背叛,他们小心翼翼地想要避免生出异形孩子,到家族第七代,还是没能逃脱厄运,出现了带猪尾巴的孩子,被蚂蚁吃掉,一阵风吹过,整个庄园灰飞烟灭,消失殆尽。
《红楼梦》第五回也通过判词和曲子揭示了每个人的命运。
期间,每个人都有曲折的经历,却都一步步靠近最终结局。结果是: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两书都基于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现实,
描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马尔克斯8岁前都在外祖父母身边,外祖母出身历史悠久的家族,外祖父是位上校,他们的家园位于一个小镇阿拉卡塔卡,有着阔大而古老的建筑,有很多个房间,家族成员繁多。
外祖母善于讲魔幻故事,谈起已故的表姑姥姥、姨姥姥、姨妈等人的故事来,就像她们还活在世上一般。
而外祖父青年时代参加过好几次内战,他时常给小马尔克斯讲战争中的围困、战斗和枪决等,以及后来入侵者带来的“香蕉热”等。
这些都被马尔克斯写进了《百年孤独》一书中,书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有现实中的原型,包括对马孔多的描写,也像极了阿拉卡塔卡。
同样,《红楼梦》中描写的场景人物也都来源于曹雪芹少年时期的经历。
曹雪芹祖父是康熙帝伴读,任江宁织造,有密折专奏之权,也就是康熙在江南的耳目,所以曹雪芹少年时代是在花柳繁华地南京度过的,享受着锦衣玉食,过着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
后来,到了雍正朝,曹家获罪被抄,家道中落,曹雪芹到了北京。
《红楼梦》中描写的富贵人家的景象,没有经历过的人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比如茄鲞的制作,把茄子去皮去瓤切钉,用鸡油炸,配上各种干果用鸡汤煨,最后用香油拌。听得刘姥姥摇头吐舌,连叫“我的佛祖”!
两本书都倾向于对女性的颂扬
马尔克斯是由外祖母和好多位姑姥姥、姨姥姥、姨妈抚养长大,童年时还有女仆,因此,他在内心深处有一种迷信,那就是只要置身于女性中间,他就感到自己不会遇到任何坏事。
甚至他认为,男人的男子气概都来源于女人。
拉丁美洲自十六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人进入,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建立各种奴役制度。那里的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解放,进行了长期斗争。
马尔克斯的祖国哥伦比亚也经历了百年动荡和军阀混战,他的前半生就笼罩在内战的阴影下。
当男儿们奔赴战场,女人们都会像那位希腊母亲一样告诉男士们,你们得挎着盾牌回来。女人们那种厚重的质朴的力量,永远支撑着上战场的勇士们。
在《百年孤独》中,乌尔苏拉支撑着整个家族,她总是尽力反对暴力、权欲、空想和纵欲,抽打暴戾的孙子,狱中探望战败的儿子,款待人品好的军人,甚至维护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但却是儿子死敌的将军。
她理智而清醒,长寿到第六代孙子出生才去世,随着她的离世,大家族的大厦也于不久后倾倒。
这像极了《红楼梦》中的贾母。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书,开篇就写道,自己至今一事无成,然而“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因此写出此书,可以使“闺阁昭传”。
书中裙钗不仅容貌美丽,且懂进退知荣辱,有智慧有担当,贾母更是家中“大树”一样的存在,随着“大树”倾倒,贾家也树倒猢狲散。
两书都映射着当时的社会背景
十五世纪,拉丁美洲印加文化已很发达,农牧业产品种类繁多,交通水利等行业也有较高水平。
殖民者入侵后,就强迫那里的人民生产能在国际市场牟取暴利的单一产品,社会经济畸形发展,人们被奴役制度捆绑在了越来越落后的生产上面。
外部世界快速发展,而这里却成了孤独的一块大陆,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之外。
马尔克斯正是用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来映射拉丁美洲历史的。
《百年孤独》中,夫妻、父子、母女和兄弟姐妹彼此之间,缺乏感情沟通,缺乏了解,他们每个人都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抵抗孤独,虽艰苦探索,却最终失败。
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一书中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
他希望拉丁美洲的人民团结起来,摆脱孤独。
《红楼梦》到底映射了什么,现在网上有各种解读,甚至到了过度解读、离奇解读的地步。在此不再多言,总之,一部伟大的作品不仅仅只展示闺阁中事。
写法上都是亦真亦幻,“假作真时真亦假”
马尔克斯出生地阿拉卡塔卡是加勒比海地区,那里有浓厚的混合文化,混合了土著、非洲和欧洲文化,神话传说和奇闻轶事比比皆是,他把这些都完美镶嵌在了《百年孤独》一书中,“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
比如写美人儿雷梅黛丝乘着床单飞天,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有马乌里肖的地方,必然有黄蝴蝶环绕飞舞,预示着有好的事情发生;寂静的夜里,蚂蚁在月光下激增的响动,杂草在隔壁房间清晰生长的声音,都无法让奥雷里亚诺和阿玛兰妲ˑ乌尔苏拉有任何惧意,预示着他们将生产猪尾巴的异形儿。
而《红楼梦》更是将朝代隐去,用女娲补天、一僧一道等神话引出故事,中间又穿插了赖头和尚跛足道人,将“甄士(真事)隐”去,“贾(假)雨(于)村”言。
亦真亦幻,让我们看到了曹公眼中的社会与人性的真实。
点亮“赞”和“在看”,让我们共同欣赏伟大的作品。
下一篇写《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主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