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为中国做的7件大好事,件件实在,关系到中国后续发展

粤城时刻 2024-10-31 08:55:25

1964年10月14日,当来自莫斯科城的秋风,吹落了克里姆林宫最后一片树叶的时候,也带着深深叹息一般,吹走了赫鲁晓夫政治生涯的最后一天。

“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赫鲁晓夫从苏联民众视野彻底消失之后,黯然搬到自己的新家,他自言自语一般喃喃说道。

从此后,赫鲁晓夫开始过上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平静犹如一潭死水一般的退休生活,静静等待死亡的降临。

每天清晨早早起床之后,赫鲁晓夫喜欢一边看着报纸,一边激动地发着牢骚。

可是,如今,他的牢骚,除了他自己,再也不会有人听了。

对于苏联而言,赫鲁晓夫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领袖,民众对他褒贬不一,对他的看法,甚至是两极分化。有人认为他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有人则赞誉他是改革的先驱。

赫鲁晓夫的下台,中国领导人对此态度谨慎,没有分明的赞同或反对,因为这纯属他国内政。

但是,赫鲁晓夫在位的时候,虽然我们在某些政治事项上,和他有着诸多分歧,比如,赫鲁晓夫对于斯大林的全盘否定。

不过,总体而言,赫鲁晓夫在位的时候,我国和苏联的关系,总体而言,还是积极向上,可圈可点的。

当1954年10月,毛主席和赫鲁晓夫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向民众挥手致意的时候,象征着中苏友好的这一幕经典画面,永远留在了无数民众的心中,自此后,中苏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彼时的中国领导人,或许不会想到,接下来,赫鲁晓夫在位期间,会为中国实实在在做了7件大好事,每一件,都关系到中国的后续发展,每一件都意义重大。

1、永恒的利益

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53年的那个春天。

当春日的阳光,灿烂温暖照耀到克里姆林宫的廊柱之上,整个克里姆林宫,却是沉浸在一片悲伤沉痛之中,因为,这一年的3月,约瑟夫·斯大林离世。

在斯大林盛大庄严的葬礼上,一个矮胖的男子,在斯大林灵柩旁的车一角,默默注视着如今静静躺倒在棺木之上的斯大林最后的面容,脸上的表情凝重又复杂。

这个男子,正是尼基塔·赫鲁晓夫。

其时,苏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正被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三人小组牢牢掌控。

谁也没有想到,三个月后,赫鲁晓夫联合其他政治局成员一道,突然在一次会议上发难,公开指责贝利亚反党、反革命,随后,赫鲁晓夫等人还没等贝利亚反应过来,就将其迅速逮捕。

自此之后,赫鲁晓夫正式走向通往最高权力之路。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当选苏共第一书记。

在其后的两年时间里,赫鲁晓夫凭借着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力压斯大林的得力助手马林科夫,逐渐获得党内广泛支持。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正式开启了他的第一次访华之旅。

当毛主席和赫鲁晓夫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向民众挥手致意的经典画面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中苏两国迎来了蜜月期。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当赫鲁晓夫踏上中国的土地的时候,他是带着微笑和诚意来的,他是带着一份又一份礼物来的,他更是带着一项又一项重要的承诺来的。

此次赫鲁晓夫访华,不仅给新中国带来了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还带来了军事合作和利益输送,为其后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有人认为,赫鲁晓夫之所以在访华之时,给新中国带来一份又一份大礼,并非是完全出于无私的国际友谊,而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说白了,是为了壮大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更好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在当时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之下,中苏结盟,在赫鲁晓夫看来,无疑是对抗西方阵营的最重要力量。

而通过给予新中国实实在在的援助,让中国强大起来,将中国打造成为对抗西方世界的桥头堡,于苏联而言,自然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

这种分析,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大凡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是自身利益至上,因此才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不过,持平而论,不论赫鲁晓夫出于何种心态与目的对中国实施援助,赫鲁晓夫在位期间,对于中国的援助,却是实实在在给新中国帮了大忙。

2、筑牢工业根基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赫鲁晓夫给当时的新中国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便是将中苏共同经营的4家公司,全部无偿赠予中国。

这4家公司,分别是中苏石油公司、中苏有色金属公司、中苏民用航空公司,以及大连中苏建造和修理轮船公司,涵盖了我国的石油、有色金属、民航及造船业。

这四大领域,对于新中国经济和工业发展的作用,可不容小觑,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此次访华的实实在在的诚意。

第二个好处是在前期斯大林援建的50个项目的基础上,赫鲁晓夫又增加至286个援建项目。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而赫鲁晓夫此行对于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大力支持,真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在赫鲁晓夫访华期间的国庆晚宴上,赫鲁晓夫当众致辞表示,苏联将为推动中国经济建设计划提供广泛援助,助力中国的经济发展。赫鲁晓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后来,直到60年代苏联专家从我国撤退之际,已经建成大型企业120项,基本交完设备29项,共149项。这些项目的建成,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第三个好处是技术转让。为了帮助我国顺利建设重点工矿业项目,苏联先后派出一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

这些技术人员,到达中国之后,先后拟定了四千多个教学大纲,四千多份工业制作标准,制作完成200多个仪器样品,从思想理论层面到实践技术领域,将所有先进技术倾囊相授。

1954年,当第一批苏联专家到达中国的时候,他们发现,中国的工业基础比预想的还要薄弱。

苏联专家亚历山大·叶夫根尼耶维奇后来回忆道,当我们到达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我们不得不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比如教中国工人如何阅读技术图纸。

1955年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苏联专家不但参与了教学,还帮助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喷气式发动机实验室,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5年9月,在武汉长江岸边,数千名中国工人,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正在开展大规模土方工程施工,场面壮观,热火朝天,让苏联专家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感动极了:“中国工人的勤奋令人敬佩。他们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为了能早日看到钢铁投产。”

1956年,在新疆克拉玛依,苏联专家带领中国同事,在这里发现的油田,更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从1954年开始,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苏联先后向中国派遣了5000多名专家,投入到新中国经济基础建设中。

数千苏联专家和中国同事、中国工人一道,用夜以继日的付出和呕心沥血的倾囊教授,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各个部门建设,铺好了前进的路。

3、援助有始无终

第四个好处是将旅顺港还给中国。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私下擅自将旅顺口划给苏联,作为苏联出兵的条件。

斯大林时期,虽然我们和苏联交涉多次,始终未解决。这一次,赫鲁晓夫顶住了苏联众多官员的压力,坚持要将旅顺口归还中国。

其后,双方约定,在1955年5月31日,苏方旅顺口海军基地人员全部撤出,结果,苏联方面还提前了6天,人员就全部撤完,还将所有军事设备,全部留了下来。

第五个好处是废除《补充协定》。1950年,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时候,斯大林促使我国秘密签订《补充协定》,规定苏联在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享有的待遇,必须远超任何第三国。

这项协定,对中国极为不公。赫鲁晓夫此次访华,暗示此项协定可以重新考量。

1956年5月10日,苏联方面率先表态称,提议废除此项协议,中国政府随后表示同意。

第六个好处是,在我国的坚持下,赫鲁晓夫同意在我国境内建立小型原子能反应堆,其后还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研究核武器的技术人员,为我国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筑牢了根基。

第七个好处是以贷款形式为我国提供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糖,10亿卢布贸易逆差分五年偿还,且不计利息,此项对我国在遭遇困难之际成功渡过难关,实有很大裨益。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因为意识形态之争,1960年,中苏关系全面破裂,苏联撤走了近万名在中国的专家,停止了对中国的所有经济援助。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宣告赫鲁晓夫与新中国那一段短暂蜜月期的彻底终结。

今天看来,不管赫鲁晓夫对于中国的援助,是出于怎样复杂的政治目的,赫鲁晓夫为中国做的7件大好事,仍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资料:

1、《赫鲁晓夫曾为中国办的七件益事》 《党史纵横》2005.02

2、《关于1954年苏联对华援助15项工业企业项目缘由的再度探究》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2.12

0 阅读:258

粤城时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