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写尽西施之美道出历史兴衰

长安听雨 2024-09-11 13:15:45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诗风雄奇豪放、瑰玮绚烂,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唐代)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施采莲的场景,展现了西施的美貌以及她对周围人的吸引力。揭示了古代美女对政治和历史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前两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以写景营造采莲环境,极言镜湖面积之大。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来此采莲,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一个“发”字,连接了从花苞和花朵的绽放过程,令人联想到镜湖之中挨挨挤挤的荷花,各自开放程度不同,尽显荷花之多、之繁、之盛,共同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绝美画卷。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以“背面敷粉”的手法,极言西施容貌之美。五月的一天,西施泛舟采莲,围观的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挤得都似乎狭窄了几分。一个“隘”字,形象而传神,把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呈现眼前,犹如身临其境。当然,他们不是来看荷花,而是来看西施的。能吸引到如此多人,无需描写西施之美,亦可想象到那是何等震撼。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以夸饰的修辞手法,极言西施命运之变。西施在采莲后迅速返回,不等月亮升起,就被越王召入宫中。成为越王勾践实施美人计的对象,被送往吴国‌。看似描写浪漫而夸张:西施一路从若耶泛舟到镜湖之上,引来人们也一路紧跟围观,写尽西施之美;实则写出西施命运多舛:正因为西施的美,使她的命运在一夕之间被改变,从此背负起沉重的复国使命,被送到吴王的宫中去,成了亡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由镜湖盛开荷花的壮丽景象,联想到西施采莲的传说,道出历史兴衰 的规律。诗意清丽深远,富有浪漫色彩,更添启迪意义。

0 阅读:58

长安听雨

简介:读唐诗宋词 看远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