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国历史上那些致命的犹豫不决,曹操父子痛失统一天下的机会

悲欢离合三味评 2024-09-25 14:22:51

三军之灾,起于狐疑,错失良机,追悔不及。大人物们的犹豫不决,往往会带来重大影响,甚至改变历史。本期视频就来盘点一下,三国时期那些致命的“犹豫不决”。

1,袁绍不杀董卓

董卓刚进京时,鲍信就看出他心怀不轨,日后必成大患,于是劝袁绍趁其立足未稳之际,突袭董军,除掉董卓。但袁绍心生畏惧,犹豫不决,结果董卓站稳脚跟后,首先就是将袁绍赶出了京城。

其实,董卓当时只有3000兵马,为了震住袁绍,他让部队晚上悄悄出城,白天再大摇大摆的进城,造成兵力源源不断的假象。如果当时袁绍动手,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董卓以及李傕郭汜之乱,汉朝也能再延续几十年。

2,袁绍不迎天子

公元195年,汉献帝逃离李傕郭汜的魔爪。此时,沮授劝袁绍迎立天子,号令诸侯,但郭图和淳于琼却认为天子是累赘,放在身边反被掣肘。

正在袁绍犹豫不决时,曹操却捷足先登,将天子抢到手中。袁绍得知后又开始后悔,要求曹操把天子迁到离自己比较近的鄄城,结果被一口回绝。从此,袁曹在政治上的攻守之势逆转,二人也因此结下了梁子,为日后的官渡之战埋下了伏笔。

3,刘表坐观成败,错失良机

公元200年,袁曹战于官渡,刘表拥兵观望,答应帮助袁绍,却又按兵不动,下属劝其归附曹操,刘表便心生狐疑,将其囚禁,结果将袁曹两家都得罪了。

公元207年,曹操远征柳城,刘备劝刘表趁机北上袭击许都,但刘表仍犹豫不决。等曹操回军后,刘表又后悔错失良机,刘备只好安慰他下次再找机会,但对刘表来说,哪还有下次。

其实,刘表完全有成就大业的可能。袁曹相争时,刘备未成气候、孙策骄狂被杀,拥兵十余万的刘表实际上是当时唯一能左右天下局势的人。若出兵北上,即便不能一举灭曹,至少也能收回因张绣降曹而失去的南阳郡,可惜大好局面,就被他白白葬送了。

4,曹操得陇不望蜀

公元215年,曹操平定汉中,益州震动。谋士刘晔建议,趁蜀中人心震恐,应以汉中为跳板,一举拿下益州,否则,等到刘备稳定局面后就悔之晚矣了。

但曹操却表示“得陇复望蜀乎,人心苦不知足也”而未出兵。七日后,曹操得知蜀中人心惶惶,刘备虽斩了惊惶者也无法制止,曹操又问刘晔现在能否出兵,刘晔回答,已经来不及了。

高手对决,机会稍纵即逝,况且刘备诸葛亮都是雄才,必然能在短时间内调整部署、安定人心。曹操虽嘴上豁达的像个哲学家,但内心却在犹豫,而机会也在犹豫中错失了。不夸张的说,这是曹操人生中最后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他的犹豫不决,也为日后夏侯渊战死,汉中失守埋下了祸根。

5,曹丕坐山观虎斗,痛失绝佳机会

公元221年,吴蜀交恶,大战一触即发,摆在曹丕面前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若利用得当,曹魏很有可能就此一统天下。

谋士刘晔建议应跟刘备一起伐吴,但曹丕却认为孙权刚刚向自己称臣,讨伐他会失去人心,不如帮着东吴伐蜀。

刘晔说,如果我们去伐蜀,刘备就会停止伐吴,但我们攻吴,刘备定会同我们一起灭掉孙权。但曹丕迟迟没有决断。不久之后,刘备全军覆没,孙权不兑现之前称臣的承诺,曹丕羞恼之下,出兵伐吴,结果一败涂地。

三国鼎立的基础是两弱抗一强,两弱相互攻伐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失此良机,曹魏再想一统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0 阅读:0

悲欢离合三味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