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别看现在黄河入海口在山东东营,可就在清朝时期,黄河还在江苏省入海呢!
历代黄河流经线路
当时黄河沿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通过淮河入海。
黄河被称为中华的母亲河,然而她也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有历史记录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有6次。这六次,她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来回穿梭。
第一次大改道,黄河紧贴太行山东边,然后斜向东北入海,只擦了山东西北一边流进海河,出大沽口入海(公元前602年)。
第五次大改道,也只擦了山东西南一边,从山东的曹县、单县入安徽的砀山。
剩下的第二、第三、第四和第六次(清朝咸丰年间)改道,都是从山东入渤海。
最北流进海河,出大沽口入海,而最南的经则淮河、入长江,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她这是想各地去旅游一番呀!可能有人会说:别瞎掰了,黄河什么时候流进淮河,入过黄海?
其实,800多年前的那次黄河改道,还是人为造成的呢!公元1234年,当蒙古人南下灭金时,金国为阻止蒙古人南下,就扒开黄河口,导致黄河改道。这个事件,是不是和抗战时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南下而扒开花园口的做法相似?
金兵人为决口的后果,促使黄河黄河经鲁西南与苏北汇泗入海,从此黄河东流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年时间里,以东南流入淮河为常态。
这是黄河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被称为“黄河夺淮”!到了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今天开封兰考一带的铜瓦厢再次决口,决口方向是沿着山东的大清河而上,穿过运河夺大清河入海。
最终,黄河在今天山东东营市的利津与垦利县之间入海。
咸丰年间的这次改道,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改道,在此以前上至1234年,黄河下游的路线一直保持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线。
具体来说,大体上经过现在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
山东的曹县、单县;
安徽的砀山、萧县;
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阜宁、滨海等,最后流入黄海。
从那以后,河道渐渐稳定,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河入海口。至此,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才算结束。
黄河: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这个平原上生出的孔仲尼,成为了一个个推进中华文明走向辉煌的重要人物,后世人尊称他为孔子。
所以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
既然把这么重的工作担了起来,黄河也紧张、抑郁、疲惫,过多少年后就放纵自己一次,也就成了规律。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可能是她年龄越大脾气越暴躁了吧,明代平均约7个月决口,清初至鸦片战争近200年间,黄河竟然决口达361次——平均约每6个多月一次!
黄河最近一次决口,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军。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
当时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给中原一带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直接导致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
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从山东东营入海。
黄河走淮河的路,让淮河无路可走,属于黄河抢淮,百害无一利。就跟两个人走路一样,本来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扰。可黄河非要跟淮河争干仗,百姓可就苦了。
黄河在每次泛滥时,会将大量的泥沙带出黄河沿岸周边的土地上,当水退去时沙土便留在了当地。
由于黄河中泥沙沙质过粗,再加上长期的排水不畅,从而引起了土地盐碱化的加速,促使农田土地的肥力降低,这直接给当地农业带来极大的危害。
金朝那次改道之后,黄河逼近开封,滔滔的黄河水一次又一次地将北宋东京城连同昔日的铅华淤没殆尽,古东京城最终被掩埋于地下。即便是到了现在,郑州、济南有黄河阻挡而无力向北延伸,只能向东、向南扩展。
此外,河流改道以后,留下了许多枯河床和自然堤、人工堤上沙质沉积物,在长期风力作用下,形成了许多断续的沙丘、沙堤,吞噬了大片农田、房屋,破坏了城市、交通道路,留下了沙荒。
淮河平原常发洪水,导致原本最富饶的土地上的人民年年四处乞讨,解放前淮北人逃荒似乎已成为惯例。
由于黄河将大量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大部分淤在滨海地带,填海造陆,也造成了渤海面积越来越小。说不定多年以后,直接就跟大连打通了。
黄河,让人又爱又恨的一条河!感谢大家阅读,文中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