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军衔评定的事儿悄无声息地开始了。这次授衔仪式可是个大事件,背后还藏着段小故事——陈赓和彭德怀,两位大佬,因为一个年轻军官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这军官到底是何方神圣?为啥能让两位大人物闹矛盾?
在解放战争打完没多久,中共中央军委就琢磨着要建立军衔制度。但那时候战乱还没完全平息,各方面条件都不行,所以这个事儿就先放一边了。一直等到抗美援朝打完了,国内慢慢稳定下来,中央军委才又想起来要搞军衔制度,开始正式筹划这事儿。
要搞定这事儿,中央军委专门搞了个军衔实施的小组,任务就是定出评军衔的标准和流程。国防部长彭德怀也亲自上阵,加入到小组里头,好好研究了下军衔制度那些过去和现在的事儿。
同时,陈赓凭借他那出色的军事本领,在评定军衔的事情上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1955年,中南海里的怀仁堂灯火通明,正在开一场关乎军队往后怎么发展的大会。
在中央军委的一次重要聚会上,彭德怀坐得笔直,给大伙儿仔仔细细地说明了军队里马上要用的军衔评定新规矩。
在评军衔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份让大家议论纷纷的报告。这份报告主要说了彭德怀的侄子彭启超,这小子虽然年纪轻轻的,但在好几场战斗中表现得很勇猛,立下了不少战功。
这份有关彭启超军衔评定的文件,没想到却成了彭德怀和陈赓之间大吵一架的起因。
在评军衔的认真过程中,陈赓仔细想了想,觉得彭启超因为他在军事上的出色表现和一路的成长,完全可以给他上个上尉军衔。
这个建议一提出来,评定小组里立马炸开了锅,有人站出来反对,说彭启超年纪还小,在部队里的历练也不够多,要是直接给他上尉军衔,恐怕在军队里不好立威。
有些成员心里犯嘀咕,怕这么做会让人觉得是在照顾高级将领的家里人,这样一来,军衔评定的公正性可就要受影响了。
听到这些议论,陈赓心里头还是认定,彭启超因为在战场上打下的那些漂亮仗,再加上他本事一天天见长,当个上尉那是绰绰有余。
这时候,彭德怀显得格外小心谨慎。他对家里的小辈们一直要求很高,在他眼里,侄子彭启超还算是年轻人。彭老总心想,启超能被评上中尉军衔已经很不错了,要是再给他升到上尉,怕是会让人觉得是走了后门,而且也可能让他骄傲起来。
说实话,彭启超在1945年就投身革命了。他当过连长、营长,打过延安保卫战还有好多场大战。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受了不少伤,最后立下了二等功。
彭启超无论是学历还是实战经验,都足够让他配上上尉这个军衔,这军衔就是对他努力付出的一个公正认可。
彭德怀觉得,给侄子降为中尉军衔,这样对他更负责任。陈赓和彭德怀两人意见不合,一直争个不停。最后,彭德怀气得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他严厉地指出,自己身为国防部长,说的话就是命令,下级必须无条件听从。
这场军衔评定的风波,最后因为彭德怀的坚决立场,算是暂时平息了下来。
军衔评定揭晓后,彭启超心里头有点不是滋味。到了晚上,他壮起胆子,跟伯父彭老总说了说自己心底的想法。
彭德怀望着这位年轻的小伙,耐心地对他说:“你得这么想,小伙子。凡事别太钻牛角尖,看开点儿。路还长着,遇到点儿挫折不算啥。咱们都是这么过来的,经验都是一点点攒出来的。你得学会往前看,别老纠结过去的事儿。懂了吗?”
你的本事和战绩,绝对够格拿到更高的军阶,这是明摆着的事儿。但要是你觉得军阶没升到位就心里不舒服,那想想那些英勇牺牲、默默付出却没被看到的好兄弟们,他们心里得多不是滋味?
回头瞅瞅你的老爹老妈那一辈,还有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豁出命去的家里人,他们背负的牺牲和责任,那该有多重?
经过伯父一番细心的开导,彭启超慢慢释怀了心里的那点固执,他明白了,真正的荣耀不是只看军衔有多耀眼,关键是得为革命事业实实在在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