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三国乱世,人才辈出,在蜀国阵营中,“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被并称为刘备的两大智囊——只可惜“凤雏”庞统的人生却非常随意地定格在他36岁那年。
为何智谋无双的庞统会在落凤坡轻易殒命?刘备真的如表面那般悲痛吗?如果庞统不死,三国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局面?


庞统字士元,出生在荆州襄阳,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阳一带。
襄阳自古就是文化重镇,三国时期更是人才辈出,像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徐庶这些名士都活跃于此,只是和很多名士相比庞统的家庭却十分普通,他的父亲庞德公虽然是当地的名士,却没有官职,算起来只是个清贫的读书人。
庞统从小相貌平平,甚至可以说有些丑陋,跟他的好友诸葛亮那种“玉树临风”的形象比起来,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不过他的才华却让人刮目相看:精通天文地理、擅长谋略筹划,甚至还能推演大局。
据传他二十岁时拜访司马徽,两人从早聊到晚,司马徽当即感叹:“南方的读书人中,没有人能超过庞统!”
随后司马徽给庞统取了个绰号——“凤雏”,还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而这句话后来成了庞统一生最响亮的标签。
庞统的父亲庞德公和司马徽、徐庶等人关系不错,尤其跟诸葛家更有亲戚关系——庞统的哥哥娶了诸葛亮的二姐。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庞统算是诸葛亮的“连襟”,只是跟诸葛亮“一鸣惊人”的仕途相比,庞统的前半生却显得异常坎坷。
庞统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赤壁之战后,当时他投靠了周瑜,并在南郡担任了一名“功曹”,类似于今天的行政助理。
庞统本以为自己的才华可以在周瑜手下大展拳脚,但周瑜却对他不感冒——为什么?因为周瑜是个“颜控”。

周瑜担任南郡太守时,不仅自己长得一表人才,还特别喜欢用长相俊秀的手下,而庞统相貌普通,“其貌不扬”,直接就被周瑜忽略了。
后来周瑜去世,庞统被安排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东吴,并担任“送丧使”。
到了东吴,庞统本想借机投靠孙权,谁料他在周瑜灵前故意大笑,想用这种方式引起孙权的注意。

不料孙权误会了,以为庞统是在嘲笑周瑜,孙权大怒,差点将庞统斩首,幸亏鲁肃及时出面求情,庞统才捡回了一条命。
但孙权对庞统的印象已经坏透了,他甚至觉得庞统才华平平,只是个徒有虚名的读书人,这就导致看着东吴这片“看脸”的环境,庞统心灰意冷,决定离开。
回到荆州后,庞统得知刘备正在招募人才,便写了一篇文章推荐自己,这篇文章文采斐然、见解独到,直接打动了刘备。

不过当刘备亲眼见到庞统时,却对他的长相感到失望,心里嘀咕:“这么普通的人,真有那么厉害?”于是,刘备只给了庞统一个耒阳县令的小职位。
庞统对此极为不满,便开始“摆烂”,他消极怠工,甚至因为“办事不力”而被撤职,好在鲁肃和诸葛亮多次向刘备推荐庞统,尤其是诸葛亮拍着胸脯保证:“庞士元的才能,完全不比我差!”刘备这才意识到自己看走了眼,亲自将庞统请回来,先是任命他为“治中从事”,随后又升为“军师中郎将”,让他和诸葛亮地位相当。
这一刻,庞统终于迎来了他事业的巅峰。


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因为挡不住汉中张鲁的进攻,向刘备求援,刘备一看,觉得这的确是个机会。
当时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已明确提到,“取益州”是刘备建立霸业的重要一步,但刘备却有些犹豫:如果直接攻打刘璋,会不会损害自己“仁义之名”的形象?
庞统发现刘备的顾虑后,提出了三条计策:

上策:直接开战,用兵力碾压刘璋;
中策:假装撤兵,诱使刘璋先背信弃义,再反手攻打;
下策:暂时放弃益州,回荆州等待机会。

刘备最终选择了中策——假装撤退,等刘璋先动手,岂料庞统的这条计策,虽然看似稳妥,却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在撤军途中,庞统主动请缨担任先锋,并穿上了刘备的主帅披风,可谁也没想到,他在经过一片地势险恶的地方时,遭遇了刘璋军队的埋伏,敌军误以为庞统是刘备,乱箭齐发,庞统当场被射死。

这片地方,名叫“落凤坡”——凤雏死于落凤坡,仿佛是命中注定。
庞统临终前留下一封遗书,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忠诚,他的死,也为刘备提供了“名正言顺”攻打益州的理由。
庞统虽死,但他的死因,历来引发无数争议,有人认为,“凤雏”这个称号与“落凤坡”相克,庞统的死是上天安排好的;有人说庞统性格急躁,太想表现自己,结果轻敌冒进,最终酿成悲剧。

也有人认为,庞统知道自己的死能让刘备“出师有名”,所以故意以身犯险;而最具争议的说法——有人认为是诸葛亮暗中推动了庞统的死亡,但这一说法无法证实,因为庞统的存在其实对诸葛亮的地位更有保障。
庞统的死,让刘备顺利拿下益州,为蜀汉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刘备对庞统的死深感痛惜,为他挑了一块风水极佳的地方安葬,还追封他为“关内侯”和“靖侯”。

如果庞统没有死,三国历史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走向,因为庞统的急躁与诸葛亮的稳重,正好互为补充,两人或许能联手为刘备打造一个更加稳固的蜀汉政权,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庞统短暂的一生充满波折,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但仕途却屡屡受挫,最终他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刘备的益州霸业,无论他的死因是偶然还是必然,庞统的名字都注定在三国历史中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
1.陈德才. 英雄不问出处.《VIP》,2012
2.《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
Sylvanas
三国演义和电视剧看多了吧。庞统并不是死在落凤坡,而是在攻打雒城时被流矢射中阵亡。随后刘备把庞统安葬在一个山坡上并且把这个山坡改名叫落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