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初为何要去工业化,如今后悔了吗?

地理爱热叭 2024-07-17 22:23:18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您的认真阅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

来源|地理热叭作者|地理热叭前言:

【全文3000字】

【阅读需8分钟】

如果你原本是一名工人,站在时代的风口上挣了大钱,有车有房有票子,还愿意去工地里晒太阳做苦力吗?还会送自家孩子进厂打螺丝,每周996吗?正常来说肯定是不愿意的,而这种心态,就是当初美国去工业化的心态。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通过制造业变得有钱了,GDP干到世界第一之后,就不再想做那些脏活累活,而是直接雇人去做,具体给多少工资由他们决定。

这里的“脏活累活”其实就是低端的、价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雇人去做”就是指把低端产业转移到海外,本土只留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业;而“决定工资”,其实就是指美元的霸权地位。

所以说,老美当初去工业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产业转移,是每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会遇到的工业瓶颈。这不是由老美自己能决定的,别听他们现在吹什么“主动”去工业化,你以为他们愿意啊?

是当低端制造业的发展到了极限,无法再突破的时候,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地皮和原材料越来越贵,工人工资年年在涨,那么资本家获得的利润肯定下降。为了能收获更高的利润,他们只能有取舍地进行产业升级,那些低价值的产业,就会被资本放弃,转而寻找下一个“财富密码”。

没有哪一个现代国家愿意说主动去工业化,因为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是国家实力强盛的保证。美国当初要转移产业,归根到底不过是为了“利益”二字。

上世纪80年代的老美,堪称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他们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几乎能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所以能源源不断赚取财富,连产业中的工人,也都变成了中产阶级。

那时候的美国工人,日子是很滋润的。普通蓝领的正常收入,不仅能养活老婆孩子,还能让他们有房子住,顿顿有肉吃,以及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80年代的美国工薪族,平均每个家庭都会供2个孩子上大学,至少也是职业院校,所以下一代的受教育水平都比父母高。

他们的学历和能力提升之后,工作选择更多,所以就不愿进厂卖力气了。当一代人都走向办公室之后,工厂很难找到足够的工人,如果想要抢熟练工,还必须涨工资。资本逐利,而利润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给工人涨工资。

另一方面,工人收入变多了之后,消费能力和要求也跟着上涨,市场为了迎合消费需求,又必须反过来对生产技术、设备和劳动力素质进行升级,于是形成了一个循环,最终导致人力资源、地皮、原材料、设备等因素的价格大幅攀升。对于资本来说,成本提升意味着利润降低,如果拼命压成本,又无法形成足够的竞争力。

那这些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去掉不值钱的,留下能赚钱的,把压力抛给别人,去海外寻求劳动力更廉价、土地租金更低的地方建厂,顺便还能解决一下环境污染。

所以从90年代起,美国就引导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然后留下金融、互联网等高利润的尖端产业。可以说,美国的去工业完全符合市场规律,是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之下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

而且老美鬼精鬼精的,专门留了一个心眼——为了防止产业转移之后反而培养出强大的竞争对手,老美对转移出去的产业和目的地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划分,打造“国际分工”,这样一来,每个承接国家都拿不到完整的产业链,而只是某条供应链中的一环。

比如让墨西哥负责生产汽车椅套、仪表盘和组装整车,让我们和越南负责手机零部件生产线,让“亚洲四小龙”负责计算机和电子外围设备的代加工,让韩国和东南亚承接纺织和服饰生产...至于核心部分的业务,比如汽车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手机芯片设计和制造,还是牢牢掌握在美国自己的手里。

这种有计划的转移和限制,让老美顺利打造出了一条由自己控制的国际供应链,既能满足自身产品供应全球市场的需要,又能通过产业主导地位来收割承接国家的财富,同时还不用担心对手变得强大,反过来威胁自己。因为精明的美国人会用美元霸权,通过干预美元加息和降息来薅全世界的羊毛。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他们曾经是最发达的工业国家,GDP一度赶超苏联和欧美,仅次于美国。后来老美发现苗头不对,连续3轮降息再加一份广场协议,直接让日本经济颓废了30多年,至今都没能恢复元气。

只要美元霸权还在,只要老美还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那么他就能稳稳控制着国际供应链,不必担心某个承接国家会变成对手。

这种快速致富、不惧威胁的道路,让老美彻底上瘾了,于是在全球大搞分工模式,逐渐放松了警惕,于是新的问题就出现了!

产业供应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行为,是需要上下游协同配套的,当越来越多的中下游企业转移到海外的时候,老美自身的供应系统肯定会受到影响。本来是他们制造商品去供应全球市场的,后来却变成他们想要生产商品,必须其他国家配合才能完成。

我主动分肉给你吃,和必须经过你的手才能吃到肉,这是两码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波音公司,90年代前的美国,自己就能嗷嗷造飞机,波音的航空技术领先全球,但是产业转移出去后,本土就只剩专利技术和核心发动机生产业务了,其他的配件和组装,全都分到了海外。这就导致波音后来要生产一架飞机,还必须跑到很多国家分别生产零配件,于是反过来牵制了波音的业务发展。

美国去工业化影响多大?3任总统试图挽救,能变得再次伟大吗?很长一段时间内,老美都没意识到去工业化的严重性,因为刚有苗头的时候,苏联就解体了,老美指定谁生产,谁就乖乖打工,然后让他们贴牌赚钱,没有人刚跳出来在全球供应链中挑战美国的权威。

那某些聪明的国家,就会蛰伏下来猥琐发育,一边积蓄力量一边努力发展自己的技术和产业链,比如我们。改革开放后深圳、广东、上海等沿海港口城市,承接了西方转移过来的纺织服饰生产和零配件代加工等业务,那时候的我们,需要用十几亿衬衫才能换回来一架飞机!

后来咱们慢慢攒到钱了,也学习了不少西方先进的技术,然后开始了自己的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从2010年起,我们的工业制造全速起飞,甚至都开始能主导国际供应链了,“全球代工厂”的名号就是那时候闯出来的。

老美看我们崛起得那么快,感觉到了威胁,于是开始出手干预了。奥巴马政府是第一个喊出“让制造业回流”口号的,还到处拉拢盟友搞重返亚太计划。特朗普上台后,也喊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他所说的再次伟大,就是让美国实现“再工业化”,为此甚至不惜发动贸易战,搞各种技术封锁和关税壁垒,结果反而让我们进步得更快,老美却元气大伤。到了拜登执政之后,老美终于不喊口号了,偷偷学习我们搞基建,然后到处挑起战争转移矛盾,来保住美元地位。

老美前后3任总统的努力,都没能让他们的工业化重新焕发生机。因为去工业化这事,不是人的意志能转移的。当资本和产业发展到极限,人口素质得到提高,成本上涨的后果必然导致低端产业的转移,否则资本家们根本没有利润。

所以老美现在也想明白了,不再违背经济规律去保低端产业,只想保住高端领域就行。于是他们换了一套玩法,就是通过扶持印度、越南之类的国家,去挖我们的墙脚,然后再拉拢日韩和欧盟,让他们不要把订单交给我们。

老美自己干不动,也不想让我们继续干下去,打算从产业承接和市场限制等方面,瓦解我们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中的话语权,好让他们重新掌握国际供应链。美国当初之所以强盛,就是因为这条供应链在支撑着美元霸权,好让他们收割全球财富。一旦失去了这份话语权,美元注定会成为空中楼阁,到时候好日子就到头了。现在的老美,正好就走在衰落的路上。

那我们会走他们的老路吗?

很多人发现咱们国家也出现了类似趋势,比如农村的孩子不想再种地,城里的父母也不想让自家孩子进厂拧螺丝,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雇工成本越来越高,很难继续维持生产。那我们是不是也会去工业化呢?

美国能成功复兴工业化吗?我们会不会走他们的老路?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地大物博,光是14亿人的市场,就能打造出比较良性的内循环,而且目前我们的工业开发程度并没有到极限,还处在上升阶段。而且由于利益问题,老美并没有撬动咱们的墙角,已经达成合作共赢的国家,只要还能在这条供应链中赚取足够多的钱,都不愿去响应老美,毕竟重新培养的成本其实会更高。

而且国家也在努力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比如针对农村没人种地的问题,就是重新整合土地,然后扶持农民利用现代农业机械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以前需要1个人才能打理1亩地,现在2-3个人使用机械化就能维护100亩地,而且产量和收益还更高。

而在工业制造方面,咱们也开始了外迁,将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转移到了老挝、越南等人力资源更低的地方。至于雇工成本高和用工荒的问题,有几套解决方案,一个是用机器代替人力,现在很多智慧工厂就这么干,但是这样成本很高。

如果想要持续往工厂输送廉价劳动力,这就涉及一个比较扎心的敏感话题了,那就是“教育分流”。近几年的趋势很明显,国家整合教培行业,不让课外培训,那些本身就读得进书的孩子,问题不大,照样能考进大学。

那另外一些读不进书的,又没法补课的孩子怎么办呢?去走职业教育的路,高职和技校出来的大部分会去当工人和厨师等等,所以低端产业根本不怕招不到劳动力。

这部分社会真相很残酷,没法在这里说得太深入,大家听了之后,只能说多让孩子读书,尽可能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自身有足够的本事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如果看到这里能看懂,请给本期内容点个赞吧!

0 阅读:1

地理爱热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