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不凡?——DC评和声力G200

耳机美学 2022-06-16 11:07:07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俄乌音乐文化和耳机器材的分享文章,说实话,诚然俄罗斯的Kennerton Thror和乌克兰的verum 1 mk2声音上各有特点,但是要论及工业设计,这两款耳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小作坊级别的产物,粗糙简陋至极。虽然verum由于各种原因的加成被奉为神器,虽然其两三千的售价相对于其音质表现而言确实有一定的性价比,但只要你破除对国产耳机的偏见,回头看看同价位的国产竞品们,你会发现我们的耳机产品力丝毫不落下风,尤其在工业设计方面足以吊打它们。在内卷严重的国内HiFi市场,凡是经得起大浪淘沙的厂家,并不只是在声音与性价比上做得足够出色,其产品的工业设计也在愈发成熟,似乎只有经历过设计进化的洗礼,将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以贯之到产品的各个方面,他们才拥有了长久发展下去的竞争力。包括我一直看好的新生品牌——和声力,最近也搭上了工业设计的长风。他们新推出的旗舰平板耳机——G200,就是一款从设计,到声音素质,再到风格传承都愈显成熟老练的耳机,足以担当头戴式耳机领域的“国货之光”。

或许有人会误认为,工业设计无非就是堆料。利用尽可能多的成本,堆砌出足够纷繁的设计元素,给人一种虽然不明所以,却容易被“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但真正高水准的工业设计绝非如此流于表面,而是善于利用有限的成本,通过一定巧思,有的放矢地表达出潜藏的设计语言。使人们能从一个点发散到产品的各个方面,再从整齐划一的语言中凝练出它的核心卖点。而和声力G200从外观细节到整体的包装设计,都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这种思想。

让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这款耳机宣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是搭载了直径足足有102mm的超大型平板振膜单元。那么这种单元一定很沉重吧,戴起来会不会坠脖子?要如何减重呢?于是,如何透过轻盈的材质以及巧妙的设计来进行减重,就成了G200外观上最核心的设计语言。最显眼的当属头梁上那块通体黝黑发亮,身上多处开孔减重,却依然保持相当支撑强度的多层碳纤维板。位于下面的头梁则采用了较为轻质耐用的航空铝,依然承袭了全方位打孔减重的设计风格。而G200的单元部分也同样也采用了航空铝材质外壳,并在开放式耳罩部分使用了CNC工艺,精心雕琢出了极富几何美感的三棱柱图案,既保证了声学性能,又可以有效降低重量。一番操作下来,这款耳机的重量被牢牢锁在了502克。对比之下,那些单元直径只有50mm,重量确有400多克的动圈耳机在佩戴感受上与G200的差别并不算大。况且航空铝与碳纤维本身就拥有着不错的质感,加上耳机通体银黑的色调,简洁工整的造型,一同构成了和声力G200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设计语言。

就连G200那手提箱式的包装盒也被做成了纯黑色,并在正面使用透明玻璃钢开窗。只要拆掉上面的缓冲泡棉,就可以把整条耳机以及配件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确实得了几分国际大厂的要领。而且这种设计也并没有增添太多的成本,纯黑的色调还可以配合耳机本体营造出一种高级感。正所高级的工艺设计谓不靠无脑堆料,而是讲究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除了耳机上那堆高大上的硬件配置,和声力G200附送的配件也毫不含糊。几乎每一款和声力的产品都在努力把原配耳机线做成升级线的样子,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其采用了单晶铜与单晶铜镀银混编的Litz结构,并标配XLR4芯插头。同时它还配备了XLR4转4.4和6.35两条转接线,以及4.4转3.5转接头,让G200得以轻松应对各种前端。此外,对于一款耳机标配两副耳罩的操作,人们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敢把这两款耳罩的佩戴感受设计得大相径庭,搭配耳机的声音风格也不尽相同,确实是相当大胆的操作。G200的多孔小羊皮耳罩戴起来足够清爽透气,植绒翻毛皮耳罩则密封更紧实,拥有更舒适的贴合感。至于它俩声音上的差别以及原理,我们放在后面再讲。先来聊聊平板振膜。

这款直径高达102mm的平板振膜究竟神奇在哪里?经常看评测的朋友们恐怕早已对平板振膜与动圈振膜的区别了然于胸。相较于利用不同材质与造型组成的不同部位,来分别处理各个频段的动圈耳机,平板耳机使用一整张异常轻薄的振膜,以极低的振幅,极快的响应速度来应对全频段的声音。从而避免了结构之间应力差异造成的分割震动现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面对一个工程项目,动圈耳机采用传统的分包制管理方式,把每个细分的工作任务下放到各个部门。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难免会影响到项目的整体进度。平板耳机则采用了先进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经由一份管理软件统一对企业产生的数据流进行汇总与协调,领导的决策可以实时传达到底层,员工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脱离部门之间的桎梏,更直接高效地解决问题。有效避免了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偏差。

然而想要运营一个体积更庞大的项目团队,就需要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平板振膜的工作原理亦是如此。尽管这枚单元也采用了高内阻尼纳米复合膜片,大密度S+l型线圈以及双面高通磁矩阵,用以形成一个强劲的等力磁场,确保膜片在磁场内均匀振动。但如果想要激发这块振膜的全部潜力,仍然需要前端提供更强大、更敏感的驱动电流。不过大尺寸振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低频动态不够澎湃,鼓声的质感也较为松散作为长期困扰平板耳机的难题,唯一的行之有效地解决办法就是把发声单元的面积做得更大。其原理类似换用更大尺寸的音箱喇叭,会使得整个桌面系统展现出更澎湃的低频动态。

但是和声力G200倒也并不依赖过分苛刻的驱动环境,我手里的钰龙DA11(32Ω 5w)就足够把它完全推开。在DA11的带动下,G200的低频部分拥有展现出了细腻紧实的弹性,张力十足,回弹时的气压感也做得不错。单论鼓点传达出的力气势与力量感,完全可以和一些素质较为全面的大耳,例如拜亚动力的T1一代相匹敌。对比那些传统的50mm单元平板耳机,它们所展现出的那种宽松绵软的低频质感,如同让人品尝自助餐桌上不知道冻了多少个月的“冰鲜”梭子蟹一般,携带的口感伴随着巨量略带咸腥味的汁水,味同嚼蜡一般,着实让人提不起兴致。换作G200,就好似坐着渔船唱着歌,锅里煮着刚捞上来的梭子蟹,它们直到下锅前还活蹦乱跳,稍不留神还能跟你打上一架。却在转眼间变成了餐桌上红扑扑的美食。掰开蟹腿根,一口咬下去,Q弹紧致的口感伴随着鲜香浓郁的汤汁在嘴中飞舞起来,大快朵颐之后还能品尝出淡淡的回甘,实在让人大呼过瘾。怪不得和声力会选择钰龙作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G200与DA11的搭配,确实颇有琴瑟和鸣,相得益彰,1+1>2的意思。

把单元做大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在赋予一定的推力后,新的发声单元可以轻松还原出更响亮的极低以及极高频细节,这些细节构建出了极富空间感的声场,并有效拉开了人声与乐器之间的距离,赋予了整个空间更加鳞次栉比的层次感。同样是在DA11的驱动下,G200那浑圆宽广的声场仿佛将玩家带进了金碧辉煌的音乐厅,感受着那一段段激昂交错,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的乐曲。让人不禁想要拿出这方面的翘楚HD800,放在一块儿品鉴一番。或许G200在翻毛皮耳罩下,所展现出的声场规模感对比HD800确实小了一圈。但是换作小羊皮打孔耳罩后,完全可以做到望其项背。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小羊皮耳罩中填充的海绵弹性更好,表面的开孔也能帮助营造出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增强声场的边界感。而翻毛皮耳罩填充的海绵记忆性能更强,能帮助耳机紧贴耳朵,防止漏音。同时,翻毛皮材质本身也有类似的功能。这样就能够在耳边形成一个微小的混响腔体,在一部分极高频被耳罩内的绒布吸收以后,声场规模自然也就变小了一些。此时,人声距离更近,口型更清晰,听起来也更有感情。颇有点综合了拜亚T1一代与HD800优点的意味。

其实G200能够给予聆听者如此接近两款“经典德式耳机”的听感,除了它那规整度拉满的声场表现,和声力对其音色的精准拿捏与调教同样功不可没。早些年以前,当他们还是一群刚刚涉足耳机产业,心怀梦想、朝气蓬勃的新人时,和声力就已经敲定了整个品牌的声音基调,即只有先做好了对古典音乐一五一十地的还原,包括准确的乐器音色,接近真实环境的三频分布,以及略带厅堂感的声场,才有能力准确表现其他的音乐题材。对于已在德国进修音乐多年的品牌主理人老郭来说,对古典乐调音的判断与把控也正是他的强项。在和声力后续推出的几款耳机当中,和声力也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调音理念。从“宙斯”到“波塞冬”,始终如一。直到G200平板架构带来的超强解析力与分离度,足以让它在声音素质上与那些旗舰动圈一决高下。和声力也终于得偿所愿,可以放开手脚,调教出一款既拥有浓烈的“德味风骨”,又融汇了个人风格的耳机。与其把G200看作继承了老一辈森海与拜亚的衣钵,倒不如说,翻毛皮耳罩下的G200好似素质全面拔高的宙斯,而一旦换成小羊皮耳罩,它又成为了波塞冬的究极进化版本。好家伙,这下我致敬我自己了属于是。一切都显得这么的水到渠成。

聊了这么多,我们当然不能忽视G200作为一款平板耳机,在解析力和响应速度上相对动圈大耳拥有着巨大的优势。在聆听的过程中,我曾不止一次错把它当成了动圈。但是每当我快要陷入这种错觉的时候,G200总能够还原出一些我平时注意不到的音乐细节。与此同时,它演绎出的乐器音色也更显饱满丰润。即便这首歌曲再怎么琴瑟合鸣,激情澎湃,其他动圈耳机听起来或许会感觉会微微发糊,但是G200完全可以保持绝对的清晰。

让我们把视线再次拉回到宏观层面。这款耳机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工业化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之感。可以负责任地说,我认为G200无论自身的声音素质,还是调音风格都几近无可挑剔。它也成为了近一段时间我最为中意的大耳。

既然一台一体式播放器已经足够发挥G200的全部功力,证明它其实并不难推。那么我也同样好奇,如果适当降低推力用来换取一些便携方面的灵活性,它的表现又会是怎样呢?这次我首先拿出了QA390LE,并将其设置在了耳放电压低,超高增益模式,用以获取尽可能多的驱动电流。此时的G200虽然少了几分拳拳到肉的力量感,但是那种动圈一般的声音质感依然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听起来仍与那些高素质的动圈耳机有殊途同归之感。但这里还是建议给G200换上翻毛皮耳罩,用以保持一个相对中正的调音。小羊皮耳罩下的声场实在是有一些空。

再往下探究,当我把G200接上打开P+模式的N8二代以后,那种低频的蓬松感已经与其他的平板耳机别无二致了,但是它依然保持着颇具厅堂感的立体化声场,一耳朵区别于其他的耳机。有趣的是,当推力降低以后,也许是驱动电流不足以充分撑起耳机的高内阻振膜,和声力G200在高频部分会稍稍发硬发冲,感觉缺失了一部分的衔接与转折。不过,在进一步降低推力,使用小尾巴来驱动它以后,这种现象竟然神奇地消失了。虽然此时的G200听起来只剩下一个不错的中频框架,高低频虽然感觉不闷,但确实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好在平板耳机的解析力和分离度依然在线,也算是听得下去,拿来应应急完全可以接受。但是想要体验满血G200那种豪气干云、挥斥方遒的状态,建议最好还是准备一台正儿八经的台式机。

说实话,我不止一次吐槽,和声力的大耳做得非常优秀,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定价保守。尤其是上款产品波塞冬的六折预售,堪称败笔,直接导致了很多人形成了锚定效应,烧友不领情,以价论声就觉得它只值这个价。后来二手跌成狗,风评也一般,着实让人扼腕。幸好和声力总结经验,在G200这款产品上严格控价,相信未来二手雪崩口碑崩塌的窘境必将不再发生。对于理性务实,不单纯追求品牌光环的烧友而言,和声力定价保守这个“缺点”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像G200官方定价4399,比起那些动辄上万块的大厂旗舰显然要实惠得多。只要能不再出现背刺一手买家搞人心情的情况,相信会有更多玩家安心购入这台旗舰级别的耳机。毕竟这款耳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都毫无疑问是旗舰级别的水准,比起动辄上万的国际大厂头戴式耳机丝毫不落下风,完全可以代表国产头戴耳机的最高水准,而它的定价,仅仅是4k+。

1 阅读:189
评论列表
  • 2022-06-19 20:43

    定价不算保守吧?

耳机美学

简介:品评器材,交流发烧心得,探索HiFi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