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的诗意、翻译、中心思想、写作背景、赏析(六年级)

大语文作文课堂 2025-02-14 09:12:22

《寒食》

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春天的长安城处处飘着花瓣,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宫的柳枝。傍晚时分,汉朝宫廷传递着赏赐的蜡烛,袅袅轻烟飘进了权贵大臣的府邸。

【注释】

(1)寒食:节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古代习俗,寒食这一天要禁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2)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3)飞花: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4)御柳:皇宫里的柳树。御,指皇帝居住的地方。(5)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6)传蜡烛:寒食节本来禁火,但皇帝赏赐火种给王侯近臣。传,赐给。(7)五侯:泛指权贵豪门。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中心思想】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寒食节时皇城的春景和皇室的富贵景象,同时对当时权贵大臣们在寒食节破例点蜡烛这一特权现象进行了委婉讽刺,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宫廷的特权腐败。

【赏析1】

诗的前两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长安城画面。“无处不飞花” 运用双重否定,强调了整个长安城内落花飞舞、春意盎然的景象,一个 “飞” 字,更增添了动态美,展现出春天的蓬勃生机。“寒食东风御柳斜” 则通过写东风中柳树的倾斜,侧面表现出风的存在,让画面更具灵动之感。后两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夜晚皇宫传赐蜡烛的情景。寒食节本应禁火,但皇宫和权贵之家却能得到皇帝恩赐的蜡烛,诗人用 “传” 和 “散” 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夜晚走马传烛的画面,委婉地讽刺了当时的特权阶层,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整首诗选材典型,虽未直接批判,但通过历史典故和画面描写,让读者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赏析2】

意境优美: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长安城春天的盛景,“无处不飞花”展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东风御柳斜”则通过柳枝的摇曳,进一步烘托出节日的氛围17。含蓄讽刺:后两句通过“传蜡烛”和“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描写,揭示了权贵们享受特权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公的隐晦批评。语言精炼:全诗仅用28个字,却生动地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并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写作背景】

寒食节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设,在这一天要禁火。此诗是韩翃在唐德宗时期所作。当时长安城市民会在寒食节禁火,到了第二天才重新生火。而皇帝会在寒食节这天将蜡烛赏赐给近臣,以示恩宠。韩翃通过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时皇城的景象,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宫廷的特权和等级制度。

【作者简介】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 “大历十才子” 之一。他的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在当时很有名气。其诗作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韩翃仕途坎坷,经历了多次沉浮,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这首《寒食》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唐德宗的赏识。

0 阅读:9
大语文作文课堂

大语文作文课堂

精选各种体裁的作文,提高作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