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孩子们的体育课,卷起来真是让人有点猝不及防。人民日报点名表扬长沙雨花区的砂子塘天华小学,说他们把体育课搬到植物园,搞森林体能,听着就挺“鲜”的。
每个月一次的森林体能课,孩子们在绿意盎然里跑跑跳跳,这画面感确实挺强。但问题也来了,为啥是这所小学?凭啥是他们?难道别的学校的孩子,就只能在水泥地上挥洒汗水吗?先说说这砂子塘天华小学,人家可不只是“森林体能”这么简单。午间变身艺术展厅的“阳光房”,生态运动会上穿越城市地标的定向越野… 这学校玩的是“全员文体”。
他们有个“1443”习体课程体系,每天一节体育课打底,课间、活力营、运动会安排得满满当当。还把省级植物园拉来合作,搞“绿脉计划”。仅仅是生态跑团,就有两千多人参加,跑了四千多公里。这数字,听着就让人觉得运动量超标。艺术方面,合唱团能跑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舞蹈团拿全国一等奖,管弦乐团也不甘示弱。还有各种美育实践基地,感觉孩子们每天都在琴棋书画里泡着。
更绝的是,这学校还玩起了“AI+活动”。VR滑雪、AI跳绳计数、运动手环监测心率,甚至还有“拟人书写视窗”和“小知大树”音乐智慧软件。这配置,简直是把科技武装到了牙齿。能做到这些,是因为学校有个“五定四抓”的管理机制,把时间、师资、、场地、标准都定死了,然后抓需求、抓自主、抓体系、抓协同。听着是不是有点眼花缭乱?简单来说,就是啥都管,啥都抓,不放过任何一个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机会。
但是,等等。当我们都在羡慕这所小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种模式,真的适合所有孩子吗?一方面,这种“鸡娃式”的文体教育,确实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你看,这学校的学生,人人都掌握足球、跳绳和口风琴,体质健康监测优良率达86%以上,近视率和肥胖率还在下降。但另一方面,这种高强度的文体活动,会不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时间和玩耍乐趣?会不会让孩子们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竞争压力?
别忘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跑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艺术天赋,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对科技感兴趣。强迫孩子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会不会适得其反,让他们对运动和艺术产生厌倦感?更重要的是,这种“精英式”的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植物园可以合作,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资金购买先进的科技设备,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优秀的师资力量来支撑这些文体活动。仅从人民日报的报道来看,砂子塘天华小学近五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优良率达86%以上,近视率持续下降18%,肥胖率持续下降6%。这些数字无疑是亮眼的,但背后需要多少投入,又复制性有多强?
与普遍认知不同,实际情况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当我们都在为砂子塘天华小学的孩子们点赞的时候,也应该关注那些资源匮乏的学校,关注那些没有机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的孩子。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培养精英,更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像砂子塘天华小学校长欧阳爱湘说的那样,“教育应如阳光雨露,既要强健体魄,更要润泽心灵。”所以,这“森林体能课”的“鲜”,不只是新鲜的空气,更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鲜”。这种理念,应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而不是仅仅成为少数“精英”的特权。要不然,这“鲜”味,就变了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