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三姐妹的不同命运

星空影视菌 2025-02-22 11:01:19
前言

历史就像一条河,数不清的陈年老事,都变成了船尾轻轻晃动的涟漪,还升起神秘的烟雾。

据说,江西的永新县打汉朝起就有建制了,历史老悠久了。这儿从古至今风景名胜可多了去了,而且文人墨客也多得数不过来。

像北宋的宰相刘沆,还有明朝的文学家贺贻孙之类的,都被写进史书里了。这么看来,江西永新贺家的老祖宗,十有八九就是贺贻孙。

北宋刚开国那会,天下挺太平的。贺家有个读书人叫贺文,他可经不住“寒窗苦读不如献鹌鹑取乐”这种诱惑,一天到晚就在斗场里玩,书也不读了,学问都给荒废了。等贺文把银子全花光了回到家,才发现邻居都已经把他死去的老婆给下葬了。

后来,贺文有才华,就进了王府。他把小王爷哄得可高兴了。再后来,王府有个郡主看上他了,郡主春心萌动。最后,贺文中了进士,就和郡主回了老家。贺文死了之后就葬在家乡禾水那地方了。

贺家的后代都觉得自己有着王爷的血脉,不过这也就是听来的消息罢了。

1000多年就这么过去了,等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时候,永新贺家的贺焕文的老婆,一口气生了俩男孩和三个女孩。

大女儿名字叫贺桂圆,后来改名叫贺子珍;二女儿,叫贺银圆,也就是贺怡;小女儿叫贺仙圆。

她们长得都特别好看,打小就被人夸像是天女下凡似的,长得白白净净的,谁见了都喜欢,于是就被叫做“永新三枝花”。

【妹妹的不幸】

可能是被父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贺子珍和贺怡在秀水小学读书的时候,就对中文课(国文)特别感兴趣。姐妹俩还老是互相鼓劲,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样的古诗,对她们来讲,真是太简单了。

放学回到家后,他们又黏着父亲,让父亲教自己背诵唐诗宋词。每读一次,都感觉心灵像是被净化了一样。贺子珍,她最喜欢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那时候家里老是订报纸,每次新报纸一到,姐妹俩就争着抢着去看,这就很能说明她们有多爱阅读了。

1922年3月的时候,贺子珍在报纸上看到了沙田惨案,这事儿可是震惊全国的。当时她心里特别悲痛,那些工人啥错没有就失去了生命,贺子珍可心疼他们了,打心眼里怜悯这些工人。

没过多久,学校组织了游行示威活动,贺子珍第一个就参加了。贺怡,跟着姐姐在大街上扯着嗓子喊:“打倒帝国主义!抗议帝国主义的恶行!”

打那之后,姐妹俩头一回体会到了革命的力量。经过革命的洗礼,她俩幼小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成熟了。当时贺子珍13岁,贺怡11岁。

人们常说,女大十八变。

1923年时的贺子珍,都14岁多了,完全就是个大姑娘。她个子高高的,天天梳着两条辫子,皮肤白白嫩嫩的,脸是瓜子脸。

贺怡比姐姐小两岁,长得亭亭玉立的。她每天都跟着贺子珍,背古诗,一起过日子。还有那三妹贺仙圆,才8岁,不过跟贺子珍走在一块的时候,可爱极了,谁见了都得夸上几句。

在永新读书的时候,贺子珍最爱看的就是《湘江评论》。她晓得这刊物的创办人是毛泽东,不过对他并不熟悉。

贺子珍被这篇文章深深吸引住了,受这些文章的影响,她心中的革命思想慢慢变得成熟起来。

1927年6月的某一天,差不多是“六九”事变后的第三天吧,永新县城里贴出了一张告示,告示上说要把贺敏学给处决了。

告示外围的人群里有议论声传来:“贺敏学可是贺家三姐妹的大哥,他是个大好人。他武艺高强,据说还和绿林好汉袁文才结成盟友了。”

那段日子,贺敏学带头闹革命的事儿在永新县城传得纷纷扬扬的。就在那时候,贺敏学搞起了民团武装,在县城附近又重新活跃起来,还和袁文才结成联盟,打算去浏阳那一片接着打游击,再跟着袁文才上井冈山。

永新暴动,那可真是让人刻骨铭心,当时的声势超级浩大。后来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这篇文章里提到“暴动队始于永新”,指的就是这个永新暴动。

当时队伍分成了三拨,贺子珍也表示:“我特别赞同这个决定,眼瞅着大敌就在跟前,一个劲儿地硬拼可不行。”

没过多久,贺子珍就跟着哥哥贺敏学登上了井冈山,当时,贺子珍仅仅18岁。

刚上井冈山的时候,共产党员有20多个,这里面贺子珍可是唯一的女党员。

后来,青年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部队登上了井冈山,就在那儿和贺子珍认识了。他俩刚一见面的时候,毛泽东就问贺子珍,家里都还有啥人?

贺子珍说道:“我妹妹贺怡和爸妈在一块,暴动之后就联系不上了。”

后来才晓得,贺焕文是支持革命的,就因为这个,敌人要抓他们一家人。贺焕文好不容易逃出了敌人的手掌心,可惨的是,他寄养在亲戚家的小女儿贺仙圆被敌人发现了,最后被敌人残忍地害死了。

【贺子珍的命运】

1927年9月的时候,年轻的毛泽东到了井冈山。毛泽东到茅坪后的第四天晚上,他和贺子珍有了第一次谈话。

最开始的时候,毛泽东一直都以为这个年轻的姑娘是袁文才的女儿,到了后来才晓得,这姑娘原来是贺敏学的妹妹,她就是贺子珍。

贺子珍本名叫“自珍”,她有一回让毛泽东给她改个名儿。毛泽东就说:“我觉着自珍这名字挺不错的。”后来,贺子珍抄文章的时候,把“自珍”写成了“子珍”,打这儿起就有了“贺子珍”这个名字。

袁文才为了方便毛泽东工作,把贺敏学之前住过的八角楼让给了毛泽东。每天,从这楼往上看下去,就能瞧见贺子珍在门口蹲着晒太阳。

贺子珍之前得了疟疾,身体很虚弱,得好好休养。等她病好了,袁文才就安排她去给毛泽东当临时秘书,毕竟毛泽东身边没个秘书照顾生活起居。

毛泽东刚开始和贺子珍接触时间不长,就了解到贺子珍是共产党员。她还读过书,能认字,特别有文化。说不定这就是毛泽东对贺子珍比较有好感的一个原因吧。

1928年初的时候,毛泽东打算到永新做调查。可他听不懂那儿的方言,于是就让贺子珍来当“翻译”。就这么着,他俩的感情在这个过程里一天比一天好。

回到井冈山之后,袁文才为了顾全大局着想,就打算给他们俩说媒,促成这一对革命伴侣。

这年5月,毛泽东跟贺子珍在井冈山成了婚,朱德、陈毅他们见证了这段美满姻缘。可贺子珍哪能想到,在这之后的十年,她遭受了从没经受过的苦难。

首先,从井冈山到瑞金这段路程,贺子珍可是承担着家庭的重大责任。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妻子。她,又得照顾孩子,又得照顾毛泽东。就这么连着好几个月,全靠贺子珍一个人咬牙坚持下来了。毛泽东病好之后,特别感激贺子珍。

第二,贺子珍在10年里生了6个孩子。

长征之前,贺子珍把自己的“小毛毛”交给毛泽覃了,毛泽覃是留下来打游击的。可过了一年,毛泽覃英勇牺牲了,打那以后,“小毛毛”就没了消息,也不知道去哪了。

后来曾碧漪回忆说,走的时候孩子都能朝着队伍招手了。能看出来,当时小毛毛差不多快3岁了。可惜的是,一直到建国之后,这个孩子也一直没找着。

除了小毛毛,贺子珍还育有毛金花等6个孩子。建国之后,就只有李敏陪在身边了,李敏是1936年冬天出生的。

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后来讲过这么一件事,贺子珍在长征的时候生了个孩子。当时后面有追兵,她就瞅了孩子一眼就急忙赶路了,那时候的艰苦,真的是没法说。

第三,贺子珍为了保护战友,受了特别重的伤。

大型电视剧《长征》里有这么个镜头。贺子珍为了保护伤员,在敌人投下的炸弹快要落地的时候,一下子就把伤员扑到身子底下了。她是救下了伤员,可自个儿也被炸弹炸得昏过去了。

医生给贺子珍检查完后,看到她体内有好多弹片。因为条件不允许,就只把外面的几片弹片取出来了,剩下的弹片一直都没取,而这些弹片也一直在影响贺子珍的身体。

1937年的时候,娇娇(也就是李敏)都一岁了。贺子珍打算离开延安到国外去治病。为啥她非要走?这里面的原因挺复杂的。不过有一点能确定,毛主席当时好几次派人去劝贺子珍,想让她留下来,可到最后,贺子珍还是走了。

这一离开,世事变化太大了,得后悔一辈子。

贺子珍到了苏联之后,听说爱人已经再婚了,那真是伤心到了极点。之后,她就在苏联熬过了艰苦的十年岁月,在这期间毛主席把娇娇送到苏联去陪她。

贺子珍的命运也就此开始改变了。

【贺怡遇难】

1947年秋的时候,贺子珍拖着特别疲惫的身子从苏联回到国内,就住在哈尔滨。贺怡一知道这事儿,赶忙北上找姐姐团聚,她俩一见面,就抱在一块儿大哭起来。

贺怡把贺子珍离开延安之后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讲给贺子珍听,贺子珍特别感动。

毛主席很坚定地讲:“我是她姐夫,她也是我的弟妹,我来签字!”贺怡做完手术之后,性命保住了。

毛主席不但好好安葬了贺怡的父母,还亲自立了墓碑。贺子珍知道这些事后特别感动,就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来表达感激。

1949年的时候,贺子珍老是跟贺怡念叨“小毛毛”的事儿。贺怡,她是毛泽覃的老婆,可当年毛泽覃把孩子托付给谁了,她也不知道。

贺怡到处打听,最后在江西的一个地方发现了小毛毛的线索。她太想找到孩子了,大晚上就出发了。哪知道半路上出了车祸,她拼了命把孩子紧紧护在怀里,结果自己就遇难了。

毛主席在中南海听曾碧漪讲了这个事情后,难过地讲:“别找那个孩子了!出了这样的事,我心里特别悲痛!”

打那之后,小毛毛的线索就断了。一直等到1953年的时候,在上海住着的贺子珍收到了江西省省长寄来的一封信,信里说在江西发现了一个小男孩,跟小毛毛特别像。

贺子珍瞧了照片后,就带着这个朱道来去验血型。一验,嘿,血型一样。再根据朱道来养父母的情况,她就认定了,这个孩子就是自己弄丢的小毛毛。

但到最后,还有一位老红军也说这孩子是自己的。想当年,把孩子交给老百姓这种事可太多了。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到最后也没能确定,这孩子到底是不是小毛毛。

毛主席知道这事儿之后,很干脆地讲:“甭管是谁家的孩子,那都是革命的后代,就把孩子交给人民,交给组织得嘞!”再后来,这孩子就交给帅孟奇来抚养了。

【贺子珍的晚年】

贺怡走了,这对贺子珍的打击可太大了。她怎么也接受不了亲妹妹就这么没了,所以在建国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里,她都住在上海,住的地方离自己的哥哥贺敏学可近了。

在南方待的那几十年里,有好长一段时间她都是跟着哥哥、嫂子还有侄女一块生活的。李敏在北京上学,大老远南下看一回妈妈可不容易。

贺子珍和毛主席,好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只在庐山会议的时候见了一回面,这对贺子珍来说,也是她命运里悲惨的事儿。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了,贺子珍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就在日历上写了一首诗,是陈子昂写的诗句。

往前看,瞅不见古时的人;往后瞅,也看不到将来的人。

天地悠悠,就我一个人,心里悲悲切切的,忍不住流下泪来!

这可能就是贺子珍内心最真实的总结了。

毛主席逝世三年之后,贺子珍就向党组织表示,想去北京瞧一瞧。后来在李敏的陪同下,贺子珍到了北京,去了天安门,也去了毛主席纪念堂,这也算是完成了她人生最后的心愿。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于上海逝世。

1937年贺子珍离开延安,1984年她就去世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这在贺子珍看来就像眨眼那么快。想当年她可是“一枝花”,可到最后头发都变得白白的了。

繁华落尽才见真纯,已经取得很好成绩了还要继续努力。

即便这样,她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既伟大又真挚!后人会永远铭记,中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怀。

0 阅读:6
星空影视菌

星空影视菌

星空影视菌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