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提问:很喜欢林忆莲,她唱功如何?
答:具有划时代的抒情强弱创造力。最努力女歌手,从被诟病鸡嗓到顶级职业唱功,一直在进步林忆莲,这位创作了华语抒情音乐一座高峰的天后,手握有《至少还有你》、《为你我受冷风吹》、《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等现象级华语抒情歌曲。她对于华语抒情把控的细腻程度非常令人动容。
但实际上林忆莲她是一个先天不足、靠后天努力成功的典范歌手。早期1985年,林忆莲从影视行业踏入音乐时的第一张专辑被广泛诟病“鸡仔嗓“,而林忆莲的回应是:尽一切可能打磨自己的唱功。1991年已经开启自身第一次红磡演唱会的林忆莲,因为不够自信,而后拼命寻求杜丽莎的教学拜师。而杜丽莎是一位拥有绝对音感和基础欧美混声教育的华语歌手。
杜丽莎也被誉为“香港声乐的教母”,随后开创的“杜丽莎国际演艺学院”培养了:郑秀文、林忆莲、梁咏琪、张柏芝、薛凯琪;其中林忆莲便是首徒,在唱功上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林忆莲的唱功成型主要是在1992年-1994年,被杜丽莎教导之后,整体呈现了非常稳定的腔体和声线强弱控制。在1991年即使已经有《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的获得金曲,但实际上唱功上还是无法称之为专业声乐定位,当时的晚会表现基础支撑和声压无法稳定、咬字虚浮。
在和杜丽莎接触之后,林忆莲随后便呈现出港乐歌手名场面:现场升7Key的惊艳演唱,和戴思聪高徒吕方PK。要知道吕方和王菲是戴思聪旗下最完美的两位混声体系歌手。林忆莲的表现和三年前的对比已经堪称惊为天人,背后是吃足了声乐三年如一日重复训练的苦头。
此外,在当时王菲、林忆莲、吕方、杜丽莎、谭咏麟五个人可以独立画出一条:声乐专业线。因为他们五人的音准稳定性,基本碾压所有其他港乐歌手,尤其是影视+音乐的艺人,包括张国荣。杜丽莎是一个童年就开始学习声乐的绝对音感,这种老师会把音准的优先级放在了所有技术的第一位。所以在1994年,林忆莲就处于:相对音感的绝对音准表现力,这在四大天王时代,就意味着:高专业度。
唱功分析;从唱功整体上讲,林忆莲的唱功体系是有如下四个阶段:
1:早期1985-1989年的白嗓;2:中期1989-1991年的真假声体系;3:中后期1992-1996年的混声初阶:强支撑+头声+部分咽壁;4:大后期2000年开始完全体混声。2000为巅峰期,而后胸声质量显著下滑后,开始偏向于咽音的代偿表现。这四个阶段之中,核心的业余和专业唱功的差异主要是1992年的改变。在1992年开始,林忆莲整体的唱功就开始有着非常明显的专业性提升,主要是在:腔体支撑、声带闭合、声压表现、音色明亮度、强弱控制上有着直观的提升。
但是在1992年至1996年之间,因为初次接触混声,又加上杜丽莎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失声经历,在这个阶段之中,林忆莲的高音还是存在一定的高喉位压力,加上林忆莲的生理优势实际上是在中音区,这种高音区的商业效果需求导致林忆莲的高音应用场景和混声程度积累不够,总体上在1996年也就是她30岁的时候开始胸声机能下滑,一次小倒嗓。
最后在2000年前后,林忆莲的整体唱功开始就非常稳定成为了混声唱法体系,胸声机能的下滑开始改为咽音、咽壁的借力来放松声带闭合,整体趋于一个平稳的高音域表现,具有非常扎实的职业唱功和声乐竞技性。
从音色上讲——林忆莲的音色,具有划时代的强弱美感,推动了华语审美;在音色上,林忆莲的音色在她长达将近40年的音乐生涯之中改变非常大,这里我们只讨论她巅峰混声音色的表现:《至少还有你》。至于早期的白嗓和真假声体系,讨论价值不大,不具备基本的声乐细节。而后期林忆莲的《我是歌手》时期实际上已经偏向于咽音。
在林忆莲2000年发布的《至少还有你》时,这一首歌的音色惊艳程度,可以堪称华语音乐抒情歌曲最好听的一首,可能都没有之一。这首歌曲的音色专业度是一个什么级别?青歌赛冠军、国家队唱功大满圆的姚贝娜,都需要学习的级别。
因为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具有如下的音色表现意义:
1:划时代的强弱美感。在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之前,所有的华语抒情唱法都是以喉位主导的,这会导致音色的明亮度和颗粒度同时巨变,缺乏了一定的环境统一性,强弱无法呈现一种局部的层次丰富。而是一种前后反差的割裂。比如说张学友和刘德华的咬字语感类音色,通过喉位的极致波动,完成的巨大反差,这种属于商业优先级高于声乐艺术。
而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她提供了一种更专业的思考:在保证音色明亮度统一的前提下,具有音色颗粒度强弱的细节对比,强混声以明亮度为主,假声听感的弱混保留芯体明亮度的同时,增加气声的颗粒性。这种以强混为主,弱混为辅的细腻点缀运用,在情感之中完全契合了情绪的细腻和女性的柔情以及人声明亮的芯体美感。相比于四大天王时代,有了本质性的审美推动。
所以,在2024年我们去听2000年发布的《至少还有你》时,在唱法声乐艺术上,依旧会认为林忆莲的这首歌曲宛如昨天发布,因为唱法逻辑完全是契合24年之后的高要求混声时代。而去听张学友也好、刘德华也罢,他们的音乐会有明显的一种时代审美断档。这就是由于强弱美感上,是否具有艺术性拓展的意义。林忆莲的音色表现,在强弱的细腻程度上,堪称华语新世纪的第一声号角。具有艺术性的长久生命力。
2:用二十一世纪的混声技术,唱出兼并真假声听感的共鸣美感。
在音色上,林忆莲的音色创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保留了上世纪真假声时代的市场审美。用更高级的技巧完成了市场的下沉。大白话就是说: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为什么可以呈现一种能让我们感觉到的细腻强弱,原因在于她的低层唱法其实并不是我们大众听到的真假声。
按照真假声的唱法体系去训练无法唱出林忆莲的效果,而林忆莲的完成形式其实是:强混声的真声听感和弱混声的假声听感完成的强弱表现。这里专业性差异在于:腔体的可控性。一般来说:弱混和假声之间的音色美感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性。甚至于一个十八岁的假声音色华丽度,会比一个四十岁弱混声要好听的多。但是,弱混具有健康的锻炼意义,而假声是纯粹的机能消耗。
唱法体系从真假声照着混声转变的原因,并不是假声不好听,而是因为假声的不可控性会导致腔体无法具体的强弱变化。单纯的假声是无法做到声乐谱面所要求清晰可听的:渐强、渐弱、力度爆发、弱起以及断奏、连奏、花腔等等艺术性色彩技巧。原因就在于假声声带负荷过大,没有控制空间。
那么,林忆莲的创造性就在于:在2000年的时代背景之中,你我老百姓是无法感受到真假声和混声的差异,如果单纯的用爆发性的强混作为抒情风格的主流音乐,会导致音乐风格和唱法类型不匹配,单纯用弱混又会导致过于柔媚。那么市场既然要求真假声作为抒情体系,那么不如用更高的技巧混声能力来完成市场的要求。
如此一来,《至少还有你》这首完美的华语抒情天花板便出现了,华语音乐的基调也确定了下来:以真声的强混声听感为主,弱混为点缀的大道思维。因为真声永远最真挚,而真声也需要假声类型的混声音色才具备情绪的强弱张力。不是混声更高级而选择混声,是因为混声的情感表达更深刻才选择的混声。如此:一切技术为情感服务的华语声乐方向完成确定。
综上,林忆莲的唱功是非常优秀的。
虽然看不懂,但觉得分析很专业厉害。现在去听一遍至少还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