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烧烤”模式开启,泌尿外科门诊也迎来了“小高峰”,自助挂号机前、诊室门口都排满了前来就医的患者。
“哪里不舒服?”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黄新冕一边询问,一边娴熟地指引患者扫医保码。扫码后,电脑屏幕上跳出了患者小邱的信息,以及一个“浙医互认”的小插件。
小邱今年20岁出头,6月初开始出现尿频、尿急、排尿不畅等现象。他说,先前已经在其他医院看过开了药,但这两天病情有所反复。趁着下午工作不忙,抽时间来单位附近的医院做个复查。
根据小邱的症状,黄新冕为他开出一项尿常规检查。这时,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存在可互认的检查检验项目,请调阅后选择‘互认’或‘不互认’”的字样。
(受访者供图)
“如果患者有一个月内的互认项目,就会有提醒。”选择“调阅报告”,黄新冕立刻看到了小邱前几日在杭州城西一家医院的尿常规检验报告。
“你这个年纪出现类似症状,一般考虑是尿路感染或者前列腺炎症。但最近一次检查是在一周内,指标显示已经没有明显炎症,出现不适更多是因为病程本身较长。”黄新冕滑动鼠标,仔细查看系统里的报告,选择了接受“互认”,“这次就不用重复查了,回去多饮水,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完成一系列诊断,小邱仅仅用了十几分钟,“本来这个点去化验,今天还不知道能不能拿到结果给医生看,说不定还得再来一趟。现在都能互认共享检查报告,就近就能去医院复查,方便太多了。”
数字赋能,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2021年9月,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改革,通过统一省域检查检验项目编码,明确互认机构及互认共享规则,上线了全省统一规划设计的“浙医互认”平台。
随着不同区域、不同医院间的“数据围墙”被打破,长期以来造成患者看病就医来回跑、反复跑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也在逐步解决。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互认检查和检验项目分别达320项、116项,互认机构已覆盖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互认超4128万项次。
“如果能快速获取患者在外院的就诊信息,我们也能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判断。”过去,在接诊过程中,黄新冕经常会遇到异地转诊就医的患者,带着一大沓之前检查的胶片、报告,需要医生花时间一一核对,有些影像片子还可能因为保存不当无法获取信息,只能重新开单检查。“随着医疗机构间互联互通互认,患者一个月内做过的检查检验,我们都可以调阅。”
对一些需要定期复查的慢性病患者来说,血常规、B超等检查检验项目都可以在基层医院完成,“我们可以直接看结果,患者来了也不用排队等检查,既省钱又节约时间。”
在为医患双方减负的同时,节省出来的医疗资源,可以提供给更有需要的患者,这也为完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机制夯实了技术基础。
(图片来源于浙江省卫生健康委)
以“浙医互认”为代表,近年来,浙江聚焦民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痛点,上线了“浙里急救”“浙里护理”“浙里健康e生”等系列创新应用,大大增强了数字健康服务的广度和厚度。
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也将迸发出更多新意。通过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的数字健康人“安诊儿”,已经为浙江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导医导诊、智能陪诊、用药提醒、报告解读、健康科普等贴心服务,致力于成为陪伴居民一生的专属“数字家庭医生”。(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