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历史故事和电视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武将们拿着几十斤重的武器在战场上英勇战斗,好像一整天都不知疲倦。
有人可能会说,古代武将生活条件好吃得起肉营养充足,再加上每天刻苦锻炼力气大得很,用这么重的武器也不奇怪。
相比之下,现代人普遍缺乏锻炼,体能自然不如古人。
那么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看看考古挖掘出来的古代兵器,你会发现事情并不是咱们想的那样!
一、出土文物揭示兵器实际重量
传说里霸王项羽使用的霸王戟据说有130斤重,这个数字听起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即便是现代人,要举起这么重的东西都已经很吃力了,更不用说在战场上还要挥舞它进行战斗。
何况古代并非所有的战争都是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就能结束的,往往是持续时间很长的拉锯战。
考古的发现,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别样的真相。原来古代兵器的重量并没有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那么夸张。
事实上诸多出土的古代兵器其重量普遍较轻,与传说中所谓的重量级相去甚远。
譬如上世纪60年代,于湖北江陵望山的一座古老楚墓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把极为特别的青铜剑。
这把剑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但依旧锋利无比,光亮如新。
经过考古学家的仔细研究,才发现它竟是越王勾践剑。
这把剑很特别,全长只有55.7厘米,重量连一公斤都不到,看起来既修长又轻巧,特别有吸引力。
这个发现让人觉得奇怪,因为它和我们平时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又重又笨的兵器不太一样。
在西安的一次考古发现中,专家们又找到了一把来自西汉时期的长铁剑,长度达到了96厘米。
让人惊讶的是,这么长的一把剑重量却非常轻,只有800克,换算下来就是1.6斤,这也太轻便了。
而在宁夏,考古学家们发掘了一座北周时期的古墓,这是李贤夫妇的合葬墓。
在这座古墓中,他们发现了一件非常吸引人的宝贝,那就是一把保持完好的环首铁刀。
这把刀不仅为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它的尺寸和重量也相当惊人。
刀身长约94厘米,即便加上刀鞘,整体重量也仅仅只有1315克,也就是大约2.6斤。
这样的重量,对于古代士兵来说,既能够发挥足够的威力,又不会在长时间战斗中造成过大的体力消耗。
到了晚清时期,有一种大刀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它的刀柄形状像鸡冠,所以被人们称为鸡冠头大刀。
这种大刀在讲述抗战故事的电视剧里经常出现,是那时候的一种常见武器。
其长约97厘米,轻逾1500克,仅3斤有余,足见其便携实用之特性。
怪不得我们看到影视剧里古人武刀时,既保持了足够的威猛形象,又感觉他们挥舞时是那么灵活自如。
二、古代兵器重量的合理设计
虽然我们发现古代兵器的实际重量和我们想的不太一样,但它们设计得轻巧其实是有很多道理的。
在战场之上,速度乃决胜之关键所在,哪怕是须臾的迟缓,都或许决定着生死存亡。
轻盈的兵器能让战士们身手更加敏捷,快速应对敌人的招数。
沉重的武器虽然威力大,但使用起来却显得笨拙,不仅影响动作的灵活性,还会让战士在持久战中体力不支。
在宋朝,重甲骑兵所配备长矛,其重量与长度皆经悉心筹谋规划。
正因如此,它才能在冲锋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又要确保骑兵在快速奔跑中能够轻松驾驭,实现了力量与操控性的完美结合。
武器的重量在携带与移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轻重程度,极大地影响着相关操作的便利性与效率。
在长途跋涉或快速转移的战场上,如果武器过于沉重,无疑会给士兵们增添巨大的负担,降低整个军队的灵活性。
这样的武器不仅难以快速部署,还可能拖慢行军速度,影响整体的战略安排。
古代的将领们在挑选和设计武器时,都会非常注重实战的需求。
如宋代重甲骑兵追求的是那种既能造成巨大伤害,又不会因为太重而妨碍他们在战场上灵活移动的武器,真正做到了威力与灵活性的双重保障。
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成为士兵们最可靠的伙伴。
再者,武器的设计还需考虑作战的时间长短。
在广袤的大平原上展开的大决战,通常短短几个小时便可见分晓,胜负立判。
就像军事家孙武说的,除非有特别有利的地形或天气条件,否则战斗很难持续太久。
士兵与军队皆存一股“士气”。古语所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士气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打仗时间一长,这股士气就会耗尽,它不是无限的,就像跑马拉松的人一样,体力会逐渐下降。
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赵括出战到赵军被围只用了不到半天;秦军从征兵到开赴战场,也就四五天时间。
可见古代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行军和等待作战时机上了,真正的交战时间并不长。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兵器的重量对战斗结果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不过并不是所有战争都能很快打完,攻打有城墙保护的城市一直都是战争中很困难的事情。
历史数据显示,成功占领一座城池往往需要长达两年的时间,可见其难度之大。
相比之下,古代一个国家要统一全国,却通常只需十年左右。
要知道一个国家里城池众多,多的上百座,少的也有几十座。
如果兵器设计得过于笨重,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士兵们大多靠步行奔赴战场,那么他们的体力就会在长途行军中被大量消耗。
试想,士兵们在长途行军后已经筋疲力尽,哪里还有足够的体力和精神去面对接下来更为激烈的战斗呢?
所以在长途走路和连续打仗时,兵器轻不轻便就很重要了,而且兵器怎么设计也很关键。
三、文学作品中的夸张描写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影视剧或文学作品里常常把兵器的重量夸大其词,这岂不是在误导观众和读者吗?
其实这样的夸张描写主要是为了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增添一份传奇和神秘感。
通过夸张兵器的重量,作者和编剧能够塑造出更加英勇无畏、力大无穷的英雄形象,从而吸引大家的目光,让故事更加精彩。
就拿经典名著《水浒传》举例,这部经典作品中,英雄好汉们使用的兵器五花八门,各有特色。
譬如鲁智深,其挥动那重达六十二斤的禅杖,威猛之势无人能及。
禅杖不仅体现了他的佛家背景,而且那六十二斤的重量,更是凸显了他力大惊人的特点,以此填充人设再好不过。
“双鞭”呼延灼所拥传家之宝乃是水磨八棱钢鞭,其威赫赫,势不可当,令人惊叹。
这些兵器在小说中虽然看起来种类繁多,但它们不仅仅是战斗工具,更是塑造角色性格、展现英雄气概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兵器,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每位好汉的独特魅力和英勇事迹。
再比如李逵所用之双板斧,每把重达二十五斤,二者相加,共计五十斤。如此之重量足见其威猛之势。
斧头在古代乃是实用至极的劳动工具,使用无需高深技艺,关键在于力气。
李逵就是个地道的农民出身,没什么显赫的背景,人也显得有点憨厚笨拙,但有一身使不完的蛮力。
所以给他配上这双板斧,既符合他的出身背景,又能让他那股子蛮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此一来,李逵这一人物形象愈发鲜活且立体。
不过小说里那些兵器的重量,很多时候是作者为了刻画人物性格,特意做了些夸张。
换句话说这些兵器重量的描述一半是真实,一半是为了让故事更加吸引人,让读者对角色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结语
古代的武将们要是真的举着几十斤的兵器打上一整天,的确不切实际。
考古出土的兵器揭示,其实际重量与文学作品所描述相较要轻许多。
古代兵器设计得轻便,这是因为它们得适应战场的需要,太重了反而会影响战士们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这样的设计,正好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虽然文学作品里的夸张描写让故事听起来更加惊险刺激,但它们并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来看待。
所以,当我们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得保持清醒的头脑,别被那些夸大其词的描述给带偏了。
毕竟文学是文学,历史是历史,得把它们分清楚。
参考:
古代武将,真能举着几十斤的兵器打一天?出土文物揭秘兵器重量
——2022-07-04 12:42·武品文史
古代武将,真能举着几十斤的超重兵器打一天?出土文物揭晓答案
——2023-09-25 17:22·开心的瞎剪辑
用户10xxx41
重的是铠甲,博物馆流传下来的铠甲一般人拿都拿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