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师女孩遭网暴,北大毕业去街道,错位的教育病得不轻

醒着先生 2023-03-01 10:56:38

誓师女生

近日,湖南桑植县某中学举行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一名高三女生慷慨激昂的发言在网上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响,有人大力称赞这是青春该有的样子,有人却说她“咬牙切齿的样子难看”,一时引起网络口水大战,热度持续不消。

为什么网友反应差别这么大,先看看女生说了些什么:“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后悔”“凌晨6点的校园真的很黑,但600多分的成绩真的很耀眼”“策马扬鞭正当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看到这位女生的誓词,再看后面的留言,我觉得自己的脑子要“死机”了,一时间不敢做出谁对谁错的判断,似乎都有理,也似乎都有错。

首先,我佩服并赞赏这位女生的激情。谁的青春不曾热血飞扬,每一种拼搏都应该得到肯定。作为过来人,我们都深知高考的重要性,在考试之前,进行一番积极正向的心理建设,有利于激发大家的信心和潜力。这些无可厚非,甚至在当前的形势下,也是一种潮流。

其次,我坚决反对网暴,尤其是对针未成年孩子的形体的攻击。但是,我又觉得有些跟帖不无道理。反对“网暴”的人,把焦点集中在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咬牙切齿的样子难看”上,据说这句话被点赞了800多次。中国青年报有篇文章这位批评这个跟帖,文章的标题是“网暴者‘为黑而黑’才真的丑”。我极度不同意这个观点,妄加揣测别人的动机,与自己不同者就简单地扣个“为黑而黑”的道德高帽,这样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其实也是一种“网暴”。批评和打压很容易,站在对方的立场,找到他们产生这些想法的根源才最重要。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2020年8月在网上火爆的一条新闻:浙江余杭区街道办招聘8个综合管理类岗位,应聘的全是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毕业生,最后录取的全是北大的博士、硕士。

对比这位女生“600多分的成绩真的很耀眼”“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激情,我们会有什么感受?这名女师最好的成绩,大约也就是上北大、清华吧?然后呢,一毕业,连街道的综管岗位都挤不进去,是不是有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的感觉?名校毕业挤进街道不是个案,我们本地去年招聘特岗(非正式事业编制)教师100多名,1000多名北大、清华、中科院大学、人民大学等名校的学生报名,最后,一名中科院大学的博士成功应聘了小学教师。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位女生的发言。她所说的“600多分的成绩真的很耀眼”、“一举成名天下知”,听起来非常热血,其实是一种胜利者的宣言,和对失败者的嘲讽。这么多年,无论怎么改革,中国的教育说到底,始终都是培养“失败者”的教育。不可否认,唯分数论的高考模式,到今天,仍然是最公平的模式,仍然是底层社会向上流动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唯分数论也会导致很负面的结果。

一是制造失败者。唯分数论必然是导致只有极少数的尖子生“成功”进入985、211高校,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成为高考的失败者。唯分数,就是对其他才能的否定。个性万千的孩子只能适应一个模子,这是一种残酷的削足适履的行为。你高调宣称600多分的成绩时,让其它300多分、400多分的孩子情何以堪。

二是制造竞争者。唯分数论的教育,使所有孩子一踏进学校就成为竞争者,而不是合作者。它把本该有各自优势的孩子引导到唯一的竞争赛道上。在这条只有成功和失败者的赛道上,只有竞争,没有合作。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面对别人的优异成绩,除了羡慕嫉妒恨,很难有衷心地祝福,将来进入社会,也难以合作。

三是制造迷茫者。目前的教育模式,尤其是中学教育,是把校园和社会隔离开来,校园里信奉的很多东西,到了社会上是行之不通,甚至会遭到嘲笑。网友网暴誓师女生“咬牙切齿的样子难看”,应该不是说她的面貌难看,而是指她过于“内卷”的状态让有些人难以接受。这些人难以接受的其实也不是这位女生本身,而是“打鸡血”的校园精神和不得不躺平的社会现实。他们的迷茫当然不全是教育造成的,社会现实(北大生抢街道岗位)也是一大原因,但归根结底,与社会相脱离的教育也要负很大责任。

总而言之,誓师女生遭网暴并不是有人“为黑而黑”那么简单,我们的教育生病了,才是根源。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