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开篇君主鲁隐公的憋屈:原来是自己的儿子,却变成自己的弟弟。最终因“隐”身死。

公羊春秋 2025-02-06 18:11:59

我们读春秋战国的历史,各国历代君王中有“隐”字的唯鲁国隐公尔。“隐”的意思,就是真实存在却不被人发现,君王死后,其后人根据其生前所作所为加谥号,所以我们从这个谥号中能看出这个君王的一生。

隐公的父亲是鲁惠公,惠公的正室夫人叫孟子,孟子身体不好,没有为惠公生下一儿半女就去世了。然后惠公就续弦一个小妾叫声子,不久声子就为惠公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息子,息子就是后来的鲁隐公。

息子虽是长子,但是庶出。根据周王室“宗法制”的传统,庶子是不能继承宗室爵位的,除非其父亲能立其母为正室。春秋时期的母系氏族影响还是很大的,各国诸侯君王的正室夫人基本都是其他外姓氏族诸侯的女儿,掺杂着复杂的政治和利益关系。

鲁惠公不敢擅自立息子的母亲声子为后,想等到自己老的时候再做决断,等到那时候再立息子为太子别人也不会说什么,因为惠公只有息子一个儿子,鲁国总不能没有子嗣继承王位吧。

时光荏苒,慢慢的息子长大了,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作为父亲的惠公自然要开始操心儿子的终身大事。经人撮合,息子很快就与宋国武公的女儿仲子定下亲事。

传说仲子在生下来的时候手掌上就有字,写着“鲁夫人”三个字,意思是这女孩将来会成为鲁国国君的夫人。

息子与仲子成亲的那一天,惠公突然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媳是如此的美丽动人,于是瞬间就将礼义廉耻放在了脑后,他对息子说,仲子出生的时候手上就写着“鲁夫人”,你是庶出,你的老婆自然不能成为鲁国的夫人,只有让她嫁给我,我才能立她为夫人。

息子虽有满腔怒火,但只能服从,于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父亲和没过门的媳妇走进洞房。

没多久,仲子就怀孕了,然后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叫允。惠公很高兴,就把仲子立为夫人,允自然就成为了鲁国的太子。

鲁国的宗嗣和未来的大事就这样尘埃落定了,惠公很高兴,但是没高兴多久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候太子允尚在襁褓。于是经过鲁国众大夫们的一致同意,让息子代理执政鲁国大事,等到太子长大后,再把权力还回来。

息子看着年轻的后妈仲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弟弟允,内心五味陈咋。这个后妈原本是自己老婆,那个弟弟原本是自己的儿子。

由于隐公是代理执政,所以没有任何王室的即位仪式。根据周王室的制度,天子死后七月下葬,诸侯必须前来参加葬礼;诸侯死后五月下葬,同等诸侯来参加葬礼;大夫死后三月下葬,同官级者来参加葬礼;士死后一月下葬,亲戚参加葬礼。

周王室派人前来吊唁送礼,但是等到人到的时候,鲁惠公已经下葬了。根据周王室礼法,这是非常不符合礼制的,为了不驳周天子的面子,隐公决定将惠公挖出来重新下葬。

五个月后,到了惠公重新下葬的日子,隐公不敢去参加惠公的葬礼,因为他虽然保住了周天子的面子,却非常对不起死后的父亲惠公,让他死后依然不能安生。

隐公执政后,停止了与宋国的战争,双方结盟化干戈为玉帛。同时加强与戎人的友好关系。宋国、陈国、蔡国、卫国联手讨伐郑国的时候,隐公没有选择帮助自己的盟友宋国,因为他认为伐郑是不道德的。

《左传》说,鲁隐公有一天闲来无事想要去外面看人捕鱼,大臣臧僖伯赶紧过来劝告,从军事说到兵器,从政治讲到个人修为,从宗法礼制讲到行为典范,从时令讲到耕种,从祭祀讲到打猎,从吏治讲到职责。隐公听的耳屎都快出来了,他不厌其烦的对臧僖伯说,我虽说是看捕鱼,实际上是为了视察边境。

隐公果然去看捕鱼了。

隐公五年冬,郑国为报宋国讨伐之仇联合周王室和邾国一起攻打宋国,一直打到宋国都城外。宋国君主赶紧派人前去鲁国求救,说联军已经打到宋国都城了。隐公本想出兵救援,但是宋国来的使者说:联军还没有打到都城里面。

于是隐公和使者、宋君三人就玩起了文字游戏,三人就“到城里了”、“快到城里了”、“还没到城里”钻牛角尖,隐公一生气就不发兵了。

隐公十年,宋国大胆目无法制,竟然没有遵循礼制朝见周天子,于是周天子就对隐公说:你们的祖先是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弟弟,没有哪个诸侯国比你更和周王室亲了,你们是最需要去维护周王室法制礼仪的国家。所以就命令鲁国讨伐宋国,并让齐国和郑国一同前去,不久就打败了宋国。

隐公十一年,许国违背周王室命令,周天子命隐公协同郑国和齐国讨伐许国,许国不敌。隐公拒绝接纳许国的财产和土地,他认为自己只是奉周天子命讨伐,既然许国已经收到惩罚,这事就算完了,于是许国的财产土地就被郑国拿走了。

以上这些事情我们能看出隐公的为人:

他老爹在自己成亲那天抢走自己媳妇还是生下孩子,让媳妇变后妈,儿子变弟弟,隐公大气都不出;为了不驳周天子的面子把自己已经下葬的老爹挖出来重新下葬,因为他是庶出,是代理执政的人,以致于连葬礼都不敢去参加。

所以他选择了“隐忍”。这是鲁隐公“隐”之一。

鲁隐公在位期间没有因为土地和人口发动过一次对外战争,他积极的与周边国家修好,说明这个人是非常善于守成的,他的思想颇有一种道家无为而治和儒家仁爱的结合,虽然那时候老子和孔子还没出生。

这是鲁隐公“隐”之二,他永远不会当出头鸟获得关注,而是选择平庸。

周边国家郑国、卫国、宋国等在打的你死我活的时候,鲁隐公选择了视而不见,即使宋国是鲁国多年的盟友,这不是说鲁隐公见死不救,而是他不想卷入到无关的、自己不关心的事情之中。他宁愿去很远的地方看人捕鱼,也不想参加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这是鲁隐公“隐”之三,他在很多的时候不参与世事纷争,选择隐身。

周天子说鲁国是“周王室礼制的大护法”,所以鲁国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很多不懂周朝礼制的诸侯大夫都要去鲁国取经学习。所以一有哪个国家敢不听话胡来,鲁国就会第一个冲上去教育,自己不行就会联合其他国家。教育就是教育,不会占其土地和财产,所以每次都是给别人获利。

鲁隐公就是那么循规滔距,所以有人说他死板。他自认为就是周王室礼仪的守护者,尽管他的身份是鲁国摄政王。但是他选择“隐其身,明其份”。这是鲁隐公“隐”之四。

然而,这是因为鲁隐公的这四个“隐”,断送了他的性命。

鲁隐公尽管手握大权,但是太过于平凡了,平凡到很多人都替他不值。

有一天,一个大臣对他说,你掌握国家权力这么久了,虽不是国君但胜过国君。你只要点下头,我会为你除掉太子允,你就能正儿八经的当鲁国君主了。

隐公说,我从来就不是真正的君主,一天是代理君主,一辈子都是。我已经给自己盖好了养老的房子,太子长大了,我该把权力还给他了。

这大臣一听就害怕了,隐公的意思很明显了,太子终将会即位,但是这些话迟早会传到太子耳朵里,到时候自己会死的很难看。

于是这个大臣就转而对太子说隐公要杀太子而自立,太子很生气,就命令他派人刺杀了隐公。隐公死后,没有被按照诸侯的礼仪下葬,因为他是真正的代理者。

鲁隐公真是“隐”了一辈子,“隐”字谥号,实至名归。

0 阅读:2
公羊春秋

公羊春秋

历史故事及人物分享,从历史中学知识、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