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米,大家一定会想到「为发烧而生」。
2011 年小米另辟蹊径,以「为发烧而生」杀入手机市场,靠着顶配硬件+开放刷机吸引了不少极客。
在当年,小米手机的可玩性不要太高。
不过时过境迁,随着用户基数扩大,之后 MIUI 逐渐转向「稳定优先」、性能调度趋于保守。
到了最新的澎湃 OS 上,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近两年,小米持续加大 Bootloader 解锁的门槛,将大量「搞机」用户拒之门外。
(图源小米社区)
不过最近有消息显示,「为发烧而生」的那个小米,可能又要杀回来了!
近日,国外一位资深米粉、同时也是开发者的 Kacper Skrzypek,在 MIUI 固件中挖出了一组神秘代码。
基于这串神秘代码,一个名为「Chip performance dashboard」的功能浮出水面。
翻译过来就是「芯片性能仪表板」。
该功能首次允许用户直接调整 CPU 和 GPU 的频率与电压,将智能手机的硬件性能调控权真正交到用户手中。
(图源 X@Kacper Skrzypek,下同)
从曝光的代码片段来看,该功能界面可能以类似汽车仪表盘的交互设计呈现。
代码中的「big、medium、small」对应 ARM 架构的大中小核集群。
也就是说,用户可针对不同核心单独调整频率,甚至能在安全阈值内微调电压参数。
例如游戏时拉高大核频率,日常使用则限制小核功耗。
GPU 同样支持分档调节,类似 PC 显卡超频工具。
操作方面,可以通过超频 GPU 提升游戏帧率,或通过降压锁频延长续航等。
适用场景方面,业内人士推测基于该项功能,未来官方可能开放玩家共享参数配置。
比如形成「游戏模式」「省电模式」等一键套用方案。
而对于用户来说,还可以精确到玩不同游戏时,使用一套更加适合该游戏的专属配置方案。
例如将《原神》场景下的小核频率锁定在 1.2GHz,同时将大核电压降低 5%,即可在流畅度与发热间找到平衡。
此外代码片段显示,用户可调整参数后重启生效,系统会通过频率验证和启动检查双重保险确保稳定性。
若参数过于激进导致系统崩溃,手机将自动回滚至默认设置,并提示「Default preferences were restored to ensure normal use」。
如此一来,能够有效避免手机「变砖」的风险。
小米此举,无疑向行业抛出了一枚「深水炸弹」。
长期以来,手机厂商对硬件权限的开放始终小心翼翼,而这次小米的「芯片仪表板」直接触及芯片底层。
对于极客玩家而言,这项功能无异于「开闸放水」。
不少米粉纷纷表示,那个为发烧而生的小米又回来了。
而对于小米来说,在「性能过剩」论下,其试图用可玩性进行突围、形成差异化卖点。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开放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方面,接下来其他厂商或被迫跟进,推出类似功能以避免用户流失。
另一方面,过度开放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
(图源小米)
比如不同用户的参数组合可能干扰 App 兼容性测试,开发者需额外适配多种性能模式。
此外,保修政策与硬件损耗的争议也将浮出水面。
频繁超频会否缩短芯片寿命?小米会不会推出「超频保险」等增值服务来化解用户的疑虑?
这些依然是需要面临的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呢?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