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急信,引出绝地逆袭:袁绍为何放弃仕途,守孝六年?

峯言峯语 2024-07-29 09:34:09

文/峯言峯语

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春末,中原大地上一片生机盎然。

一支庞大的车马队伍从兖州东郡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县)飞奔南下,目的地是豫州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南)。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春末,中原大地上一片生机盎然。

一支庞大的车马队伍从兖州东郡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县)飞奔南下,目的地是豫州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南)。

他们已经一路马不停蹄地奔波了三天三夜了,累计行程超过五百里地,眼看马上就要进入汝南郡地界了。

这支队伍领头的,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官员,身高一米八,骑在一匹纯白色的骏马上,手持金镶玉的马鞭,看上去气度不凡。

沿路的行人看到这种气势的队伍,都知道不是什么好相与的,很自觉的就躲着走。人群里边有那见过世面的,认出来这是袁家公子赶着回家奔丧。当然这不是骂人的话,而是字面意思。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袁绍,袁本初。

出身世家

东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员采用的是察举制。那么就容易形成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

汝南袁氏就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世家,四代人里都曾经出过三公这样的大官,也就是太尉、司徒和司空,这三个职位是东汉朝廷里顶了天的大官。三公以下的官职就别提了,数都数不过来,袁家的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

袁家可不仅是当官世家,也是一个学术世家。袁家世代传习儒家经典,尤其擅长《周易》。袁绍的曾祖袁京,是研究《周易》的大家,著有三十万言的研究专著,成为当时的学术巨著。

所以说,袁绍出身在这种家庭,想不出人头地都难。

在袁绍很小的时候,就搞了一个郎官的头衔。所谓郎官就是朝廷的预备官员,这种一般都是世家的年轻子弟,具体事务就是做皇帝的侍从。朝廷呢,如果需要正式的官员,就会从这些郎官里选拔。

袁绍还没成年的时候就做了童子郎,二十岁的时候就被选拔任命为濮阳县的县长。濮阳县虽小,但袁绍也是初生牛犊,倒也是个施展才华的好地方。他在任上干的是有声有色,深受当地老百姓爱戴。就在袁绍要进一步大展拳脚的时候,出事了。

从老家传来急信——他的母亲病逝了!

回乡奔丧

袁绍得到消息,那是一天也等不了,马上放下公务,急急忙忙就往老家赶,于是就出现了开头所述的一幕。

车队进入汝南郡后,袁绍让车队停下来,换上丧服,然后对手下的随从说,我不想让许子将看到我的车队,接下来我就一个人走。你们几个想回家的就回家去,不想回家的就在这等一等。

这个袁绍口中的许子将又是谁呢?袁绍为什么要避开他?后边我们自然会提到。现在我们先说说袁绍归家后的情况。

袁绍回家以后,自然是以孝子的身份来主持母亲的葬礼。古代历来重视这个,作为高门大户的袁家更是不含糊。什么招魂、答谢宾客、沐浴尸身各种流程,那是面面俱到。

守孝三年

丧事结束后,袁绍也是累坏了,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人们见了都感叹,袁本初这真是个大孝子啊,现在世风日下,这么孝顺太难得了。大家都劝他,节哀顺便啊,别太累了,做完丧事还要回去上班呢。

但是袁绍表示要给母亲守孝三年,班,就暂时不去上了。这个表态可是把在场的众人惊到了。

我们看电视,经常看到丁忧三年的说法,似乎这是古代正常的礼制,人们有什么好震惊的呢?

话虽如此,古礼归古礼,但是时代已经变了。普通人还好,反正也不到处乱跑,就待在家里,和平时生活也没啥区别,最多就是有些事情不能在这三年干了。但是作为公职人员,你要离开家乡去任职,这一丁忧可就耽误工作了,毕竟是三年,比现在的产假时间都长。所以到东汉时期,朝廷也禁止以服丧为理由长时间不上班甚至辞职的。

而且这些礼法什么的,主要也就是教育一下百姓,掌权的就不会那么严格执行了。达到一定级别,甚至可以“以日易月”,也就是服丧一天就算一个月,三年算下来也就三十六天。

这个时候已经是东汉末期了,哪个当官的能愿意为父母尽孝而放弃官位?袁绍这才仕途刚起步,这要是有了三年空窗期,再想进步就困难了。所以说,人们对袁绍这个决定感到惊讶也是正常的。

再加三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这个去世的并不是袁绍亲生母亲,而是他的名义上的母亲。

袁绍的老爹叫袁逢,一共是兄弟三个,老大袁成很早就没了,于是袁逢就把小儿子袁绍过继给袁成,不至于让他大哥断了香火。

这次去世的就是袁成的夫人,袁绍的嗣母,其实也就是袁绍的伯母。袁绍这么大张旗鼓为伯母守孝三年,人们对他更是刮目相看,不过大多的是有点不理解。

那就有人劝袁绍了,自古忠孝不两全,你要忠君为先,守孝意思到了就行了嘛,不要太较真。

那你说袁绍能同意吗,话都说出去了。于是他就在母亲的墓旁边,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茅草屋,就是所谓的结庐守墓。那这时间一长,袁绍大孝子的名声就传遍了天下。

等三年期限过去了,这下袁绍要回去上班了吧?那能被一般人猜到,还是袁绍吗?

袁绍马上就宣布,要为嗣父袁成守孝三年。要知道,袁成都死了好多年了,坟头草都三米高了。

这下就有点夸张了,有人就怀疑袁绍脑子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因为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没有这种做法,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完全就是瞎胡闹。

袁绍的脑子当然没问题,而且清醒的很。他这次连续为嗣父母守孝六年,当然有他自己的考量。

深思熟虑

这个时候是东汉末年,是历史上有名的宦官当权的时代。这时候的宦官权力大到可以掌控朝廷,甚至军队。那些清流士大夫痛心痛心疾首啊,大有和宦官势不两立的架势。而袁绍刚当官的时候,正是清流士大夫集团势微,宦官势大的时候。

袁绍政治嗅觉十分敏锐,清晰地觉察出两派之间必有一场恶战。

袁家之所以长盛不衰,和一个叫袁赦的宦官有关。袁赦是汉灵帝宠信,又是袁氏宗族的一份子,自然就对袁家大力扶持。

既然这样,清流士大夫集团自然就会认为袁家和宦官同党,对袁家是一百个瞧不上。甚至袁家想和别的世家联姻,都会被嫌弃。

袁绍搞的这一出服丧六年,就是为了打个时间差。现在时机不好,就算继续当官也会被士大夫排挤。而六年之后,情况或许会有不同。

而且守孝六年,守出了一个大孝子的名声,也让哪些清流士大夫看看,我袁绍并不是一个世家大族的纨绔子弟。在恪守孝道这方面,我袁绍做得比你们都强。

实话实说,这多少是有点沽名钓誉的成分在里边。

不露声色,闪亮登场

曾经有人说过,袁绍有“台辅之器”,意思就是说他具备当三公、宰相的才能。说这话的正是前文提到的袁绍同乡,许子将。

许子将名叫许劭,也是汝南郡人。这个人有个本事,就是对人的评价特别准,可以说是当时的著名评论家。他最有名的一次评价,就是评论曹操。他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来的事实大家也知道,他说的太正确了。

袁绍之所以不愿意见到许子将,就是因为他看人太准了,到时候自己的目的被他揭穿就尴尬了,会影响前程啊。

六年时间过去了,他的目标达成了。再次登上官场的袁绍有了一个大孝子的全新形象,天下都为之称颂。

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就此闪亮登场。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0 阅读:0

峯言峯语

简介:天文地理,侃侃而谈;古今中外,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