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征途上,光的本质一直是一个核心议题。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对科学的探索,其实就是对光的性质不断追问的过程。
尽管我们至今尚未彻底揭开光的神秘面纱,但现代科学主流观点认为光同时展现出波动性和粒子性。
于是出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作为粒子性的光子,其运动速度高达每秒三十万公里,它们为何不互相撞击呢?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道富有哲理的疑问,它并不简单,甚至触及了物质的本质以及光的特殊属性。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撞击。
按照我们的日常经验,两个物体迎头相撞就是撞击。这样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太过常见,我们对其习以为常,以至于不再深究其背后的原理。
但为何物体会相撞而不是直接穿过对方呢?
当我们从现实转到虚拟世界,例如网络游戏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差异:游戏中的角色很少发生撞击,他们可以轻易穿越彼此。
这表明了什么呢?
这意味着游戏中的角色如果失去控制,可以轻易穿越任何障碍,不止是人,甚至可以穿越建筑。
对于那些初涉网络游戏的人来说,他们初遇这种情形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困惑。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已经牢固地塑造了我们的认知——两个物体相遇必然会发生撞击,而非穿越。
而网络游戏如此设计也有其合理性,这是计算机系统算法的特定规则,减轻了计算负担,提升了运行效率。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为何会发生撞击?不撞击可以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微观世界中寻找。实际上,宏观世界的撞击根源于微观粒子间的撞击,而微观粒子之所以会相撞,是因为同性电荷之间的排斥作用。
你可能会问,许多微观粒子并不带电,它们为何也会相撞?通过分析原子结构,我们就能解答这个问题。
万物皆由原子构成,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及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体积极小的原子核上,它位于原子中心。
打个比方,如果把一个原子比作一个足球场,那么原子核仅相当于一个棒球的大小。电子则环绕在原子核之外,其体积远小于原子核。
曾经人们误以为原子如同玻璃球般致密的小球,然而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推翻了这一传统观点,让人们了解到原子内部实际上非常空旷。
那么,空旷的原子为什么不会相互穿越,而是会发生撞击后反弹呢?
关键就在于电子。尽管电子体积微小,但它们并非像行星绕太阳那样环绕原子核旋转,而是在核周围随机出现,形成所谓的电子云。
因此,原子的大小并非由原子核决定,而是由电子云的分布来界定。
微观粒子间的撞击,其实是电子云之间的撞击。由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这种撞击会产生强大的斥力,阻止微观粒子相互穿越。
那么,为什么在卢瑟福的阿尔法粒子实验中,阿尔法粒子能穿越金箔而没有发生撞击呢?
这是因为阿尔法粒子不带电子,它们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所以不会与电子排斥,因此能够直接穿越金箔。
明白了撞击的根本,我们就能容易地理解光子为何不会相撞。
原因在于光子是中性的,既不带正电也不带负电。这意味着光子与其他光子,甚至其他物质都不会发生撞击。
虽然光子不会与其他物质相撞,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与物质发生作用。实际上,光子一直在与物质进行相互作用。
举例来说,光子可以被电子吸收,电子获得能量跃迁至更高能级,即激发态。然而,电子更倾向于回到低能级,即基态,因此它们会释放光子,回到稳定状态。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光大部分就是通过电子跃迁产生的。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庆幸光子不会发生撞击的特性,否则,我们的宇宙可能陷入一片混乱,生命也难以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