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王建安职务难安排,韩先楚无奈拒绝周总理:别的军区也可以嘛

亦唐谈历史 2025-04-03 17:34:19

周总理开始逐一了解上百位将领的具体情况,后来又按兵种、军区逐个查询,总政治部的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

给各位将领重新分配任务,可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大事。

这些干部以前大都是司令员之类的头头,给他们重新找工作,自然得找个差不多级别的职位,但这样的位置可真不好找。

【长期担任副职的“王建安”】

王建安将军早在1927年就成为了共产党员。他参与了黄麻起义,为建立鄂豫边苏区斗争过,还走过了长征路。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王建安将军牢牢守卫着山东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

毛主席曾夸奖他是“山东的两大豪杰之一”,另一位豪杰便是同样在山东深耕多年的许世友。

说起王建安和许世友,他们之间流传着一段广受好评的佳话。

1948年,华东野战军的部队里里外外都打了很多胜仗,特别是山东的部队,他们厉害得很,一口气打下了胶济路700里和津浦线700里,赢得了大胜利。

挑指挥官的时候,毛主席心里盘算的是许世友和王建安。

抗日战争一打响,许世友和王建安就到了山东,一个去了胶东,一个留在鲁中。在山东这片土地上,许世友和王建安这两位大将,带着队伍打了很多漂亮仗,被人们叫做“山东双雄”。

但许世友和王建安两个人平时很少碰面打交道。

就是因为他们俩以前有过一些“纠葛”。1937年的时候,许世友受到张国焘的鼓动,琢磨着要离开延安,跑到四川去搞游击战。

王建安得知了许世友的想法后,觉得这么做不太合适,就赶紧向组织反映了情况,党中央和毛主席也因此能迅速处理这件事。

许世友最终留在了延安,多亏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真心关心和帮忙,他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下定决心要为革命拼命,这段经历也让他和毛主席结下了一辈子的深厚友谊。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许世友这个性情中人,对王建安的做法有点在意,从那以后他俩就很少交流了。就算同在山东战场上,他们也很少碰面说话。

现在济南战斗马上就要开始,王建安赶到了西柏坡,亲自去见毛主席。

一看到毛主席,王建安赶紧跑上前去,紧紧拉着毛主席的手,开心地喊道:“主席,您来啦!”

毛主席笑眯眯地,直截了当地对王建安说:“王建安啊,这次找你来,是想派你回‘老地方’,去干一件大事呢。”

“主席,有啥任务您就吩咐吧。”王建安马上回应道。

说完,毛主席摊开地图,给王建安仔细讲解了济南现在的处境,还有为什么一定要打济南战役。

毛主席对王建安说:“老王啊,现在咱们的战略重点是先拿下济南。为了这关键一战,你得回山东去,加入山东兵团。许世友同志已经是那里的司令员了,你呢,就去当个副司令员,帮他一把。你对这个安排有啥想法没?”

王建安心里清楚,毛主席是在担心他和许世友以前的那些事儿。他连忙答道:“我没啥意见,全都听指挥的。我和许世友同志是老朋友了,主席您就放心吧。”

王建安真的没有让毛主席失望,毛主席特别开心,他满心欢喜地邀请王建安留下共进晚餐。

餐桌上,毛主席大力表扬了王建安:

中央想了想,山东兵团大都是咱山东的老乡,许世友在胶东部队里威望很高,你在鲁中、鲁南也小有名气呢!你们俩就是山东的“双雄”。别人都说“一山不容二虎”,但我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们俩得联手合作,劲往一处使,那咱们的战士就会跟着你们赴汤蹈火!许世友现在还在养伤,这次战役的组织指挥就得多靠你啦。

在许世友到达之前,华东野战军的副头儿粟裕已经在山东曲阜开了会,他和王建安、谭震林一块儿,认真地琢磨作战的方案。

1948年9月,受伤的许世友在胶东蓬莱养好伤后,来到了山东兵团指挥所。王建安一见他,立马就迎了上去,紧紧握住他的手,热烈欢迎他。

为了消除过去的误会,也为了能更好地打赢这场仗,许世友和王建安这么多年后,终于坐到了一起,边喝酒边吃饭。

许世友真心实意地说:“打从延安那次分别后,咱俩这可是头一回一块儿喝酒。酒一喝,心意就到了,以前的事儿都让它过去吧,谁也别再提了,我先来一杯!”许世友在部队里是出了名的爱喝酒。

这两位性格豪爽的猛将,在这一刻把以前的恩怨都放下了,和好如初。

许世友被毛主席点名为济南战役攻城大军的总头头,他和王建安一起并肩作战,带领部队,仅仅八天功夫,就拿下了济南,把王耀武给逮住了,还狠狠打击了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

济南战役胜利后,老百姓中间传着一句话:“老虎在济南城吼一吼,王耀武就被抓住了。”

说的这“俩虎将”,就是指王建安和许世友。

王建安这位“猛将”,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是不停地为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而奋战。

毛主席和党中央做出了“去朝鲜打仗,保护咱们国家”的重要决定。1952年秋天,王建安前往朝鲜战场,当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在朝鲜战场上,王建安带着队伍先是在朝鲜东线防守,后来又转到了中线。他们在特别困难的情况下,成功地把美军打了回去,还破坏了美军想要搅黄停战谈判的计划。

在朝鲜待了两年之后,王建安因为工作太辛苦,病倒在床上,几乎整天都起不来,病情相当严重,所以只能离开朝鲜,回到国内治疗。

在朝鲜的时候,因为他战功卓越,所以被授予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一级国旗勋章。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完了,留在朝鲜的中国志愿军还在继续帮朝鲜人民搞战后重建和发展。

王建安1954年从朝鲜回来后,就没再回过朝鲜战场,他在国内继续工作。其他志愿军战士则一直待到1958年才全部离开朝鲜。

1955年,解放军开始第一次授衔,那时候的王建安因为没有具体的职务在身,所以没能拿到军衔。但其实,按照他的经验和立的战功,他完全可以得到军衔的。

到了1956年,王建安成了沈阳军区的副司令员,司令员是杨得志将军。那年,他还被评为了上将军衔,是由彭德怀和黄克诚两位将军亲自给他授的衔。

他先后担任过沈阳军区和济南军区的副司令员职务。

1972年,周总理对这位以前立下许多大功的将军的工作安排非常上心。

【王建安的工作安排】

王建安将军以前离开了济南军区,要是再让他回去工作,就得变成以前手下人的副官,这样的身份调换会让两人都心里不舒服,别扭得很。所以,让他回济南军区,基本上是没戏了。

田维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副主任,去找了周总理。周总理给了他一个任务:“你先去和韩先楚聊聊。”

韩先楚是福州军区的头儿,在还没给王建安安排新工作前,他就已经出手帮陈再道解决了工作上的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陈再道先后当过中南军区的副司令、河南军区的司令、还有武汉军区的司令。到了1972年,他被调到福州军区,成了那里的副司令,给韩先楚打下手。

韩先楚为人老实实在,对陈再道特别敬重,把他的生活也安排得妥妥当当。

韩先楚给周总理和叶剑英打电话时,经常跟他们说陈再道的情况。他在安排这些老将的事情上,做得相当到位,因此受到了周总理的大力称赞。

当王建安遇到工作难题时,周总理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韩先楚的名字。

田维新按照周总理的吩咐,直接去找了韩先楚。可他没想到,这次韩先楚有点为难,他叹了口气说:“我这儿已经有位老战友了,要不看看别的军区能不能安排吧!”

首先,韩先楚的老上司是王建安将军。早在1933年红军时期,当时韩先楚还只是224团的副连长,而王建安就已经是红30军88师的政委了。

让以前的老上司到自己手下干活,韩先楚也觉得挺为难的。

另外,韩先楚觉得,要是那些老将都来他这儿,他们哪个不是在战场上打过很多胜仗的英雄,建国后也是个个精神抖擞。但这些老将要是都来了福州军区,其实工作起来也会挺棘手的。

思前想后,韩先楚最终决定不跟田维新合作了。

这个结果真让田维新出乎意料,他看到韩先楚态度如此强硬,没办法,只能向周总理反映情况。

周总理还是那副坚定的样子,他明确地跟田维新说:“人就先安排在韩先楚那儿吧。”接着他又道:“开会的时候,我会跟韩先楚商量的。”

过几天要在北京开会,周总理会亲自见见韩先楚,并当面告诉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让王建安去福州军区任职。

于是,多亏了周总理的执意,加上韩先楚的理解,王建安被选为了福州军区的副司令员,开始了在福州军区的新工作。

当然,除了王建安、陈再道他们几个,其他的将军们也都按照周总理的吩咐,工作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之后李德生在谈起这段往事时说:

最后要解决那些留下来的老问题,在当时那种历史情况下,还得要一段时间。看着这些老同志一个个都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心里真是挺高兴的。每次想到这些,我就会记起周总理花费的好多心思,还有总政治部所有同志的辛苦付出,当然,也少不了那些默默无闻给我们提供信息和帮助的老百姓。

【王建安在福州军区】

1973年12月,毛主席说:让八大军区的司令员换个位置,两两对调一下。

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调换了以下司令员:

沈阳军区的头儿陈锡联和北京军区的头儿李德生互换了位置。

济南军区的头儿杨得志和武汉军区的头儿曾思玉调了个岗,互换位置了。

南京军区的头儿许世友和广州军区的头儿丁盛互换了位置。

韩先楚从福州军区司令员的位置换到了兰州军区,而皮定均则从兰州军区司令员调到了福州军区。

韩先楚从福州军区调到兰州军区去上班,到了兰州以后,他还是很用心地工作,实实在在地把各项任务都做到位。

王建安依然留在福州军区任职,随着年纪的增长,加上以前当兵时落下的老病根,他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可他仍旧坚持跑到基层,踏踏实实做调研工作。

有一次,王建安去福州的一个部队看看情况,部队的头儿怕他有啥闪失,非要跟着一起去不可。

王建安多次表示不需要他们陪同,让他们去忙各自的任务,可部队领导还是很担心他,非要跟着一起去。

王建安急了,说话都带上了几分情绪:“如果你们要去,那我就不去了。”他耐心地跟部队领导说:“你们是领导,往那儿一站,谁还敢说话呢?但真要改进工作,就得听听群众心里怎么想,这对你们有好处。”

最终,他还是独自一人坐车去下面单位看了看情况。

在福州军区那会儿,王建安总是关心战士们的日子,他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对搞假把戏的行为零容忍。凡是和他打过交道的同志,都从心底里佩服他的为人。

叶剑英元帅也对王建安表示了称赞:“自打新中国成立以来,你不在乎官大官小,干活不怕辛苦,抱怨也没有,真是挺不容易的!”

这么多年来,王建安虽然是副手,但从来没把职位放心上,一直都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有次,一个以前跟过他的老兵半开玩笑地对他说:“老领导,以您的资历,不能总给人当绿叶呀!”

王建安一听,脸色立马变得认真,他深沉地说:“照你这么说,咱们都占着位置不动,那革命事业还怎么找人来接班呢。”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将军离开了人世。

老婆跟组织说了他去世前的心愿:

第一,不举办告别仪式。

第二,别送那些花圈了。

第三,不安排大家去跟遗体做最后的道别。

第四,别告诉去世者生前的朋友。

第五,别让领导同事陪着去火化遗体。”

他悄悄地走了,没给啥大动静,但却让后人常常想起他!

8 阅读:1659
亦唐谈历史

亦唐谈历史

亦唐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