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见大礼堂柱子,大发雷霆:这个礼堂不许用

亦唐谈历史 2025-04-07 14:10:57

为啥非得用这种柱子呢?这礼堂咱还是别用了吧。

1962年那会儿,周总理到东北来检查工作。一到礼堂,周总理的脸色立马就不对了。

周总理对礼堂里的柱子挺不满意的,他直接说了,以后这礼堂不能用那些柱子了。

究竟是哪个礼堂,把平时脾气那么好的周总理都给惹恼了呢?

【“这不是我家,我为什么进”】

周总理一辈子都讲究简朴,心里始终装着为人民服务。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国家经过好些年打仗,啥都需要重建,周总理身为国家领导人,满心就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周总理就住进了西花厅。但那时候的西花厅,因为好久没住人了,里面长满了杂草。得亏了工作人员好好打扫了一番,这才变得能住人了。

后来啊,周总理就一直住在西花厅了。但日子久了,那些常来向周总理报告工作的人员就察觉到了,西花厅有个小毛病,就是湿气挺重的。

西花厅那房子,因为建筑上的原因,虽然有窗子能透透气,但屋里就是见不着阳光,一年到头都湿漉漉的。里面的桌子、椅子,还有床板,都是潮得很。特别是快下雨的傍晚,你看那石台阶上,水珠儿都看得见,潮得很。就算是到了大热天,屋里也是又闷又潮,不舒服极了。

“周总理怎么能忍受得了这些啊!”一个工作人员在院子里轻声感叹。就在这时,周总理从屋里走了出来,工作人员赶紧迎上去,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周总理。

“周总理,您瞅瞅这西花厅,湿气挺重的,住着不太舒服。我觉得啊,咱们得赶紧想办法整整修,改善改善环境。”

“整改啥呀?现在这样挺不错的,我挺满意的,咱还是别花那冤枉钱了。”

“但是吧……”

话还没讲完,周总理就打断了工作人员,他心里明白,国家眼下正处难关,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对于自己的那点小事儿,周总理从来都不怎么上心。

之后,每逢阴雨天,工作人员就察觉周总理走路的样子有了变化,便关心地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周总理只是淡淡一笑,摆摆手说:“老问题了,没啥大不了的。”

看到周总理身体不舒服,工作人员赶紧请医生来瞧瞧。医生检查后,说是周总理得了关节炎,便再三嘱咐,千万别再着凉了,也得少走动些。

后来,这事儿被工作人员告知了文物局、住建局那些部门。他们几个部门凑一块儿,跟周总理说,西花厅也是个文物地方,现在它里面的设施啊,都到了得好好维护修理的时候了,不然以后文物坏了可咋整。

周总理一听说是要保护文物,这才点头答应好好修整一下西花厅。

过了半个月,周总理回到了西花厅,但到了大门口却停下了脚步,迟迟没有迈进去。工作人员好奇地上前询问,周总理笑着回答:“这儿不像我家啊,我为啥要进去呢?”

说起来,周总理外出那会儿,工作人员带着专业的房屋修理队,把西花厅好好拾掇了一番。他们不光做了日常维护,还在地上铺上了防潮垫子,又新添了几套真皮沙发椅子。这一整,整个房子焕然一新,跟变了个样似的。

看到周总理一直不肯进屋,工作人员没办法,只好坦白说,是他们自己擅自做主,向有关部门要了这些家具。

周总理看起来有点不高兴了,他说:“别搞那套先做了再说的把戏,赶紧把这些东西都给挪走。”

看到周总理发了火,工作人员赶紧动手,把那些家具都挪走了。事后,周总理对工作人员说:“我虽然当总理,但这不代表我就得享受多好的吃穿住。总理嘛,心里得装着国家和人民,不能光顾着自己舒服。”

说实话,周总理不光在吃住上不讲究,连穿衣服都想着能省就省,总是想方设法地节约。

【“我要中国料子”】

新中国成立前那会儿,到处都是打仗的,别说衣服了,就连布料都是个稀罕物。周总理那时候,平常穿的便装,换洗的也就两套,而这一穿,就是快十年。邓大姐心疼他,好几次提出要买些布料给他做件新衣服,可周总理每次都给拒绝了。

“干啥要做新衣服啊,我这身衣服穿了十几年,看起来还跟新的一样呢。”

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的日子慢慢走上了正轨,不少手艺人也开始重操旧业,他们在北京那些宽宽窄窄的胡同里,陆陆续续开起了小店。

周总理已经好久没买新衣裳了,因为邓大姐眼神不太好,针线活干不来了。于是,周总理就想着去胡同里转转,看能不能找个裁缝师傅给做几件衣服。

路过一家叫“红都”的服装店时,周总理被店里那些花花绿绿的布料给扯住了眼光。店里头,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布料,什么颜色都全。店员瞅见进来的这位气质不凡,心想可能是个大领导,赶紧就把店里的进口布料给拿出来了。

领导,您瞅瞅这款,是从美国那边弄来的面料,现在很多有钱的大佬都喜欢穿这种款式的。

“瞧瞧我,像是腰包鼓鼓的人吗?”周总理笑着跟店员开玩笑说。

店员仔细瞧了瞧周总理,笑着说:“瞧您这气质,要么是位大款,要么就是个大领导,一脸福相呢。”

这话让周总理不禁笑了起来,他赶紧回答:“你说得挺溜,不过你可看错了,我可不是那种能穿上外国布料衣服的人,我还是更喜欢看看咱们中国的布料。”

接着,店员领着周总理走到摆放着老百姓常选的国产布料的区域,随手挑了几块布,说道:“这些布料才真的不错,麻烦您帮我裁制两套中山装。”

您真是个会精打细算的人。这两块布,在我们店里可是性价比超高的好货。您稍等片刻,我这就去拿尺子来给您量。

周总理从头到尾都没瞧过那些外国布料,心里头想的全是咱们中国的布料。后来,他让裁缝给做了两套中山装和一件夹衣,总共才花了50块钱。这些衣服一上身,周总理就穿了快十年。

到了1963年那会儿,周总理从柜子里翻出那些衣服,看起来还跟刚买来时一样新,一点都没显旧。

因此,周总理一贯追求简朴,那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在周总理那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这个礼堂不准用”】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国家正面临着不少难关。有的地方部门就一层一层往上报,希望能申请点钱来建些楼堂馆所。但这申请交上去后,周总理却一直没给签字。

那时候,咱们国家正处在啥都得从头开始建的时候,而且志愿军还在朝鲜跟美国打仗呢。这两边都得花大钱,所以啊,每一分钱都得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不能乱花。

望着办公桌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各种申请单,周总理心里挺不是滋味:“不是我不想批,是我真不敢随便批。我这笔一挥是容易,但这些可都是老百姓们辛辛苦苦,用镰刀割、锤子敲,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

周总理做的每个决定,都是想着怎么对国家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晚上时分,鞍山的领导们跟周总理匆匆吃了顿晚饭,然后就开口说:“总理,不远处新建了家宾馆,我们想请您过去瞧瞧,给点建议。”周总理一听,立马就答应了,还说饭后走走也挺好。

等周总理到了那儿,迎接他的竟是一家装修得闪闪发亮的高级酒店。站在门口瞧着呢,领导们就已经安排人上去拿周总理的行李,准备往里搬了。

“周总理,实在抱歉,今天条件有限,您就先将就一下住这儿吧。”工作人员对周总理说道。

周总理静静望着那座宾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这宾馆建得真不错,挺像皇宫的。但眼下国家正困难着呢,你们把宾馆搞得这么豪华,我觉得不太合适。你们得多往乡下跑跑,看看实际情况。我今天啊,就住招待所挺好的。”

说完后,那些领导一个劲地点头,答应以后肯定会改。

第二天早上,周总理碰到接待办的工作人员,就说:“我听说你们那儿新建了个礼堂,等会儿还得麻烦您带个路,咱们一块儿去瞅瞅。”

听说周总理要来,礼堂的伙计们立马忙活起来,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还在礼堂门口排起了长龙,就等着周总理大驾光临呢。

快到中午时分,周总理终于走到了去礼堂的路口。他原本想着,有个简简单单的礼堂就挺好,至少能有个地儿办活动和开会。可等他到了礼堂大门口一看,嘿,这新建成的礼堂跟他心里头想的压根儿不一样。

“这儿是礼堂吧?看这柱子和建筑,跟人民大会堂挺像的。这么做,感觉你们没啥新创意,还白花了不少建筑材料。建得这么豪华,到底是为了啥呢?”

工作人员虽然给了解释,但那更像是找借口,而不像是真心说明情况。

接着,周总理恼火地吩咐:“这礼堂,以后咱不再用它了。”

你看,周总理每到一地,心里装的都是国家和人民。他忙前忙后,就盼着咱国家能快点渡过难关,变得越来越好,老百姓也能天天吃上白面,不用再饿肚子。

0 阅读:0
亦唐谈历史

亦唐谈历史

亦唐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