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应对阿瓦迪夫卡方向的兵力,主要就是顿涅茨克第1军,以及俄军南部军区加强来的炮兵,必要时也可由第8集团军调配一部分正规军作为机动预备队。不过主要的攻防作战,还是需要顿军自身来完成。
这一次俄方在阿瓦迪夫卡方向的动作,最先是在北翼开动,即从克拉斯诺霍里夫卡附近发起攻势。
通过乌方拍摄的战地视频,顿军极为罕见以营级战斗群的方式投入兵力。数十辆坦克、装甲车排成一字纵队,对乌军发动攻击。
因为战场上炮兵、地雷、无人机对重武器的有效毁伤极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俄乌双方都极少出现这种大场面了。
不过乌军很可能是缺乏准备,更关键的是这一方向的炮兵可能被大大削弱(炮兵多数集结于大反攻方向),所以纵使观察到了顿军密集车队的出现,在最初的战事中也未能对其造成有效打击。
据俄方信息称,在这里发动攻势的部队为顿涅茨克第1军所属第114摩步旅。该旅的前身是顿军第11摩步团,拥有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在顿军被并入俄军系统后,番号改换级别提升,同时补充大量重武器,所以能发起几十辆重装备的集群出击。
按理说顿军比俄军更清楚这种集群出击的方式容易遭到大量杀伤,但这次的出击不光是集群出击,而且车队还极为密集,很可能是得到了战区乌军炮兵支援不及,而且相应方向布防漏洞的情报。
大量重装备突然出击,直接碾上乌军阵地,不给其反应时间,以短时间内夺阵。
从后续效果来看,顿军的这一步动作也的确收效,不仅将战线向前推进,还一度控制了具有极高战术意义的所谓“垃圾山”(废料堆)。
这个阵地如果控制,那将大大削弱乌军引导炮兵的有效性,反倒可以使得俄军有效威胁到铁路线和焦化厂。
至于说顿军大集群为何未被乌军提前发现,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巴以冲突爆发后,分走了大量西方的侦察情报资源,再加之当地战场情况复杂,可能便于装备的隐藏和出击。
当然,顿军战术性成功的关键也有俄军突然加大力度对阿瓦迪夫卡目标进行炮火和航空压制的因素。显然为了这次出击,俄方预先的先期准备还是挺丰富的。
就现在顿军的进展来说,按照比较乐观的俄方信源,顿军一度冲至焦化厂的外围,另外在更靠北的方向,则冲过了铁路线,抵达了斯捷波沃以及更靠西的居民点别尔迪奇的外围。
同时,在阿瓦迪夫卡的正面,顿军攻势也有进展;在南翼方向,也有策应性攻击。
在相关战场形势图来看,顿军合围阿瓦迪夫卡的态势十分明显,按照其所绘图像显示,阿瓦迪夫卡的缺口只有大约不到10公里,期间分布有四五个定居点。
不过按照偏乌方的战场形势图,俄军目前只是抵达了铁路线附近,甚至“垃圾山”制高点都未划给俄军。
当然这种划法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现在确实还没有俄军掌控“垃圾山”以及抵达铁路线以西的视频证据。
因此综合各方信息来看,俄军至少是在这一区域有战斗,而且确实以大部队压进了一些阵地。
而在俄军有所推进后,乌军也立即调配预备队补漏。
而且乌军的应对方向不止是在焦化厂这边的北翼,在南边也有增兵。因为阿瓦迪夫卡是乌军经营八九年之久的“要塞区”,阵地极为坚固,在乌军反应过来后,俄军想要轻易突破便不太可能。
所以最近两天的战斗又到了血战阶段,俄军装甲车辆的折损也便多了起来,基本还是走上了俄乌阵地攻防战,谁进攻谁头大的过程。
在最近的战斗中,“垃圾山”的控制情况便有反复。但俄军在北部方向,也有小幅进展。
总的来说,这一次俄军对阿瓦迪夫卡的攻击至少是旅级以上的,但也并未发现更多部队参战。而且俄军目前尚未夺下任何一个居民点,所以称得上是有所突破,但要谈重大进展似乎还不至于。
而且如果俄军后续兵力不及,乌军则调动预备队持续反击的话,现有的战果也是有可能被反推吐出来的。
16780
这些都下去见沙皇了,鹅肉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