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松柳讲中国古典诗词与生态美学:诗意栖居地,总在天人合一时

阿山的诗和远方 2022-08-24 00:52:45
8月20日,一场关于中国古典诗词与生态美学的精彩讲座在湖南图书馆举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成松柳通过对中国大量古诗词的赏析,为100多位现场听众带来了充满生态美的古典诗词盛宴,让我悟到:情景交融的古典诗词离不开美的生态,引人入胜的生态之美孕育传世诗词,多少诗意栖居地,总在顺天体道、天人合一时。

讲座分为“古典诗词生态美学的艺术呈现”和“中国古典诗词生态美学探因”两部分。成松柳把中国古典诗词的生态美学的呈现方式分为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方面。

成松柳例举并赏析了李白、王维、刘禹锡、张孝祥、朱熹、陆游、王夫之等人的传世诗词,说明主客一体、仁爱万物、江山之助、天地境界等观点。对其中诗句“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清梦初回窗日晚,数声柔橹下巴陵”,“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相澄澈”“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等的诗意解读十分引人入胜。众多的经典诗词,体现出古代诗词大家对大自然的普遍热爱和强烈的生态意识。

在他看来,中国古代诗歌不只是纯粹客观地欣赏描摹自然风物,还将浓厚的意趣和真挚的情感熔铸于自然山水,体现诗人对自然的审美感知,古代文人与自然的亲近友好关系,承载着博大深沉的生命情怀。

如杜甫的《望岳》《登高》《登岳阳楼》等,是自然物象与诗人情感的高度融合,充分地展示了诗人的精神境界。借助于自然物象,诗人的思想与情感信息得以传达,而读者则通过自然意象进入诗的境界,得以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

谈到古典诗词生态美学探因,成松柳则从文化的原生性、生生之美的生命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等几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

他说,生态美学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原生性文化有着天然的衔接性,生生之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生命观,只有天地阴阳各在其位,天地相交、阴阳相生,生命才得以繁茂昌盛。“通道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中国古代诗词赋予人与自然更多的生命意义。

成松柳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天”不仅是外在于人的自然界,而是有机的、能动的、生生不息的,“天”与“人”因此产生了联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程颢的《偶成》,古代传统哲学中“天”“人”的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成松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揭示了“人”与“天”的相互依存的内在有机联系,“天人合一”,“顺天体道”的文化取向,有益于缓解和改善目前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人在实现“天人合一”的过程中,达到自我超越,为现代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态审美关系是生态美学关注的焦点,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人与自我的矛盾关系,从而建构和谐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处处体现着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己内心相契合的生态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分契合现代生态美学的基本原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成松柳最后说,生态美学价值观是一种适合人类发展的新兴观念,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对大自然的态度,有效缓解了人与自然产生的矛盾和危机,是对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生态美学帮助人们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适应了当代社会文明和发展的需要,为我们重建美好物质家园和心灵家园提供了深刻启示。

现场听众陶醉在成松柳赏析古代经典诗词所营造的美好氛围中,纷纷为传统文化之美点赞,大家表示,像这样的讲座可以多一些,要让生态意识淡薄的人听到。

0 阅读:3

阿山的诗和远方

简介:专注于文化领域原创,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