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晒娃的同时,无意中透露了孩子的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扔掉的快递包裹上,还有未及时撕掉的物流信息,包括你的姓名、住址和电话;街头“扫码送礼”后,手机号竟被他人用于注册社交账号、发布虚假信息……生活中,你是否留意到,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在悄悄泄露着你的个人信息。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泄露轻则被销售电话时常骚扰,重则被诈骗分子骗尽家财。那么,到底哪些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又该如何避免?2月20日,太原公安提醒大家,牢记8条建议,全方位守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1 生活小细节泄露隐私
我们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及家庭住址等在内的个人基本信息;网银账号、第三方支付账号、社交账号、邮箱账号等账户信息;通信录信息、通话记录、短信记录、聊天记录、个人视频、照片等隐私信息以及你的设备信息、社会关系信息、网络行为信息等。
家住万柏林区的李利是位网购达人,她拿到快递后,第一件事就是用黑笔把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涂抹掉。这一习惯的养成,源自她个人信息多次被泄露的经历。
“以前总随意丢快递,后来就接到骗子的电话,对方能准确说出我购买商品的型号、颜色等,很容易上当。”李利说,这之后,她就在每次丢弃快递盒前先把单据上的个人信息涂抹掉。
不仅快递单据上有个人信息,火车票、飞机票上也有二维码,里面包含购票者的姓名、身份证等信息,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打卡,“晒”出自己的出行票据,忘了将身份证号码、二维码等敏感信息先期处理,这样容易泄露隐私。
2 社交活动中泄露隐私
在街上,人们有时候会碰到商家邀请参加“调查问卷表”、购物抽奖活动或者“扫码送礼”等活动,他们一般会要求路人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这相当于把自己的个人信息送上门。
2025年1月16日,公安小店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民警在侦查中发现,嫌疑人王某涉嫌通过“扫码送礼”活动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将其用于注册社交账号、发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后经缜密侦查,民警成功将王某抓获。
大部分人找工作都是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进行,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这些内容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以极低价格转手。不法分子可以通过这些私人信息获得你的信任,对你进行诈骗。
还有些人在找工作时,被人套取个人信息。2024年5月,公安小店分局侦破2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2名犯罪嫌疑人。嫌疑人在某写字楼以招聘兼职为幌子,诱导他人注册社交平台账号,并将实名认证的账号贩卖给上家,9个多月的时间非法获利3万余元。
实名认证的账号一般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的账号大多会流向不法分子,被用于进行电信网络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认证账号涉案会直接牵连到本人,易导致出现个人征信问题,甚至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 8条建议保护好信息
那么,该如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呢?太原公安给你8条建议助你远离侵害:
一是在处理快递单据、车票、购物小票等含有个人信息资料的载体时,先抹掉个人信息再丢弃;二是在外使用公共网络,下线时要先清理痕迹,或者开启隐私模式;三是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不要随意留下个人信息;四是线下填表、参加活动时,在提供个人信息前,先问清楚收集方是谁,对于不必要的信息,坚决不提供;五是在朋友圈晒照片,一定要谨慎,尽量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六是一般情况下,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家庭信息、身份证号码等不要填写过于详细;七是注册各类社交平台、网购平台等尽量使用较复杂的密码;八是及时关闭手机WiFi功能,在公共场所不要随便使用免费WiFi。
记者 杨沫 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