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凡:一部绝对的经典之作——浅析影片《十二怒汉》

光影故事的博客 2024-05-03 11:29:55

我想要说两点,第一关于智慧,第二关于道德。有关智慧,我想对他们说的是,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请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你认为人们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这是我想说的关于智慧的一点。至于我想对他们说的有关道德的一点,十分简单。我要说,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会有人说出我们不想听的话。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共同生存。假如我们想要共存,而非共亡,我们就必须学会这种宽容与忍让,因为它们对于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存续,是至关重要的。

——罗素

一部电影即使再好,放映两个月后便会无人问津。而这部1957年的电影在经历了50多年的时光后,依旧令今天的我横生感触。不得不说,时光流逝,平淡的东西会被人遗忘,但经典将反复被人提起。

西德尼·吕美特的这部处女作便是一绝对的经典之作。很难想象一部96分钟几乎都只有一个场景的影片能在历史中有着如此高的地位,不得不说这种手法即使在今天依旧罕见,这也许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全部。这部看似只是探讨美国司法体制下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法庭电影,其实却在讨论与批判一些永恒的话题,所展现和揭示的也是现在和将来都将面对的各种问题:现代社会人们的自私与沉默和关怀与宽容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对人性的剖析;对生命的应有尊重;在逆境里寻找突破的技法;以及逻辑推理方式等等。你想在电影里寻找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这也许是它堪称伟大的原因所在。

作为一名政法学子,早已听过《十二怒汉》的大名但从来没有真正仔细观看过。总以为那又是一群穿黑袍、戴白色假发的人,穷极无聊在一起耍嘴皮的影片罢了。但当真正静下心来观看它,却觉得这部电影非常沉重,对我的感触是难以言表的。随着剧情的深入,我心中的感觉在不停地变化,思辨的方向也一再调整,最重要的是对人、事、物与社会、文化的关联性,好像越来越能把握,对所谓人性的定义却越来越感到不可以掉以轻心。看完第一遍影片后,感觉自己在思维的层次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深度与广度都成熟了许多。

我很难想象一部电影在历史上能起到什么作用,但《十二怒汉》在这一点上堪称独一无二。如果说《阿甘正传》讲述了美国历史,那么《十二怒汉》则参与了美国历史。后者放映于上世纪50年代,众所周知,那是一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丘吉尔刚刚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和平砥柱”演说不久,整个空气都似乎冻住了。

而在美国国内,年轻人们深受“迷茫的一代”的影响,内心空虚,性格反叛,虽然距离林肯所发表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已过去近百年,但由于各种“隔离令”的存在,人人平等这一说法就像一个笑话。黑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种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而民权运动的开展势在必行。1955年底,蒙哥马利市警察局以违反隔离令为由逮捕了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经审判后判处监禁6个月。这引发了之后一系列的民权运动,而这部电影,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拍摄并放映了。

制片人亨利·方达最初想要遵从原著,选择一位黑人少年来接受陪审团的审判。但现实中多方的压力不得不让他退步,让一位显然是有色少数裔少年成了影片中的犯罪嫌疑人。而电影的内容并不复杂,十二个素不相识的普通人,被司法制度挑选出来,坐在一起,为一桩杀人案组成陪审团。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喜好,唯一相同的是,此刻他们将决定另外一个人的性命——有罪还是无罪。他们原本不懂法律,但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来到了法院。就这样,这十二个陪审员在经过了枯燥的听审后,来到一间小房子里开始定夺那位少年的生与死。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根据法律规定,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驱使他们尽快作出裁决更重要的理由就是这些陪审员实在受够了这拖沓的审判。他们被锁在那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晚上的球赛。

总之,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那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

12位陪审员,5次投票表决,从1:11到12:0。电影让我们把一个看上去明显的事实:少年谋杀了自己的父亲,人赃俱获,人证物证俱在。通过十二位陪审员的深入讨论、研究,彻底地翻盘,堪称一个思维的、人类精神的奇迹,一个民主精神的典范。少年的命运在陪审团手里得到了慎重的讨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实际上,与其说这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歌颂,不如说是对美国民主的质疑与反抗。

第一次投票,已经有十一人裁定疑犯有罪,不光是因为证据确凿,还因为少年是个有色少数裔。但只有8号陪审员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已见提出异议,反对直接给少年定罪。柏拉图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旦真理真的在少数人手中。全票通过给了有真理的少数人机会,让他们去劝说别人。法律规定必须是全票通过而非大多数在一点程度上保证了判断的准确性。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面的唇枪舌战。而在不断地讨论及研究后,看似天衣无缝的证人证词出现了各种漏洞,同意有罪的陪审员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3号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陪审团最终裁决被告无罪。

8号陪审员的初衷仅仅是不愿意用五分钟来结束对一个人的审判,而率先支持他的9号陪审员则只是因为赞同8号的动机;顽固坚持的3号,仅仅因为自己儿子反叛的原因便固执的想要加罪于少年;更不用提为了看球而一直想要尽快结束审判的7号和全场无所事事随风倒的12号,以及几乎所有人都对少年带有或多或少的种族歧视和偏见了。至此,我不得不思考,何为正义!何为公正!

整个电影前后共经历5次投票,堪称五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每一场都是陪审员中某几位怒汉的性格与立场之间史诗般的角斗。虽是黑白的画面,但这般有信息、有条理、有戏肉、有张力,毫不矫情做作,毫不拖泥带水,该愤怒的时刻就怒发冲冠,该救济一把的时候就拔刀相助,实在是性情中人。至此,我也终于明白电影名字的含义了。

电影于1957年4月13日上映后,在整个美国引起了与众不同的反响。纽约时报上的影评人专栏甚至以此为切入点,将矛头直指当时社会的民权不公;紧接着当年9月,阿肯色州小石城事件的爆发,使得民权运动的开展步入高潮;随着6年后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的著名演说,以及之后的“穷人运动”,整个美国民权运动彻底展开,并迫使约翰逊总统签署了《民权法》。虽然我们不能夸大《十二怒汉》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决不能忽视——他所批判的,倡导的在那个年代,尚属首例,并深入人心。

而去年美国白人协警枪杀黑人少年被判无罪引发全美游行示威活动之时,更有人在游行队伍中高举这部早已泛黄的电影海报以嘲讽司法不公。其影响力之久远可见一斑。

这部电影表面看起来只是一个杀人有罪,判刑与否的故事而已,但从法律、社会、文化、人情、道德的观点去探讨罪与罚的维度,就开始变得复杂化了。十二位陪审员以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不去问“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而是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有的陪审员甚至没有爱,只有恨。有的则无法学会容忍彼此,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会有人说出我们不想听的话。但正因为这些陪审员们犯了开篇之前罗素所告诫的问题,才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故事。

对于电影艺术来说,能被称为是经典的影片有很多,但能被评为伟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十二怒汉》的成就与影响,绝非仅在艺术领域。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它所包含的精神,早已似蝴蝶效应般影响了一个时代。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