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王镝递出的经贸合作橄榄枝,在渥太华遭遇了戏剧性转折,加拿大总理卡尼24小时内以"价值观差异"为由公开拒绝。这场外交风波不仅暴露了中加关系的深层裂痕,更折射出国际贸易体系在政治化浪潮中的脆弱性。
2023年加拿大突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征35%报复性关税,直接导致两国贸易争端升级。据WTO数据,中国随后对加拿大油菜籽、木材等产品实施的关税反制,涉及双边贸易额约57亿加元。这种"关税对攻"的恶性循环最终促使加拿大向WTO提交诉讼文件,成为继澳大利亚之后第二个就贸易争端起诉中国的"五眼联盟"国家。
王镝大使在第八届进博会推介会上的发言,本被视为破冰契机。其提出的"透明、非歧视营商环境"主张,直指加拿大2023年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中企收购加拿大锂矿项目的争议。但卡尼政府迅速以"价值观不兼容"关闭对话窗口,这种将经贸问题意识形态化的操作,与加拿大此前参与封杀华为5G设备的策略一脉相承。
尽管政治话语日趋强硬,加拿大对华经贸依赖却在加深。2023年加中贸易额逆势增长至1,148亿加元,中国连续14年保持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加拿大油菜籽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份额占其出口总量的38%,这种经济捆绑使阿尔伯塔省等农业大省对政府强硬政策日益不满。正如多伦多大学全球事务学院报告所指出的:"加拿大正在价值观口号与经济利益间走钢丝。"
卡尼政府的对华立场深受美国战略牵引。在美加墨协定(USMCA)框架下,加拿大65%的出口流向美国市场,这种结构性依赖使其在涉及中国议题上难有独立空间。2023年美加发表的《北极战略联合声明》,明确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挑战",进一步压缩了加拿大外交回旋余地。渥太华智库全球事务研究所分析认为:"加拿大的对华政策本质上是华盛顿战略的衍生品。"
与政治喧嚣形成对比的是加拿大商界的务实选择。蒙特利尔银行、宏利金融等加企持续加码中国市场,2023年在华投资额同比增长21%。加拿大中国商会调查显示,82%的会员企业反对政府将贸易问题政治化。这种官民立场割裂,暴露出加拿大在全球化时代的身份焦虑,既想维持"价值观卫士"人设,又难以抗拒中国市场红利。
当前的中加关系困局,本质是单极秩序瓦解过程中的必然阵痛。当加拿大选择将WTO机制武器化、将贸易问题意识形态化时,损害的不仅是双边关系,更是多边贸易体系的权威性。正如WTO前总干事阿泽维多警告的:"用价值观划线替代经贸规则,将把世界拖入零和博弈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