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祭拜孙中山,得知守灵人20年未发饷,总理问:他给你多少钱

今记谈历史 2024-11-07 08:57:20

前言

有这样一位守护者,他用一生的时间,默默守护着一位伟人的衣冠冢。当周总理踏入那片庄严肃穆之地,一场关于忠诚与奉献的对话悄然展开。为何这位守灵人二十载未领饷,却依然坚守岗位?他背后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是何种力量,支撑着他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岁月?当周总理轻声询问:“他给你多少钱?”时,我们不仅好奇于这位守灵人的回答,更渴望深入了解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

谭卫全的革命情缘

1956年深秋,北京碧云寺内,枫叶炽烈如火,古木参天,肃穆的氛围中,空气似乎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这一天,标志着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的纪念日。晨曦微露,周总理身着深色中山装,步伐沉稳地步入寺内,心怀崇高敬意,准备向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致以最深切的缅怀。寺内一片静谧,唯有偶尔传来的鸟鸣,如同大自然为这一庄严时刻奏响的序曲。

当周总理缓缓踏入衣冠冢前的空地,一幅孤独而坚毅的画面映入眼帘。一位满头银发、身形佝偻的老者,静静地伫立于墓碑前,眼眶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仿佛在与历史的长河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周总理轻声上前,言辞间透露出尊重与好奇:“老人家,您也是来此祭拜孙中山先生的吗?”老者缓缓转身,岁月在其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眸子依然明亮,闪烁着不屈的光芒。“我是此地的守灵人,谭卫全。”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已守护中山先生衣冠炅二十载。周总理又继续问道:“那个时候,他给你发多少钱呢?”

随着谭卫全的话语,一段尘封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时光回溯至数十年前,那时的谭卫全,本名谭惠全,乃黄埔军校中一位声名显赫的武术教官。他武功高强,每一招每一式皆如行云流水,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赞誉与尊敬。正是这份卓越的武艺,使他有幸成为孙中山近卫队的支队长,肩负起保护孙中山安全的神圣使命。

1922年夏,广州城笼罩在一片动荡与不安之中。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之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昔日的战友陈炯明,因理念不合,竟背叛了革命,策划了一场震惊天下的叛变。6月16日凌晨,当广东海防司令陈策的电话如惊雷般响起,告知叛军已逼近广州时,孙中山先生仍沉浸在震惊与难以置信之中。然而,随着窗外枪炮声的逼近,现实的残酷已不容忽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惠全与四名近卫队员,如同四道坚不可摧的壁垒,毅然挺身而出。他们护送着孙中山先生,穿越夜色中的总统府,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叛军的子弹如同密雨般倾泻而下,但谭惠全等人凭借着过人的武艺与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一次次化险为夷,最终将孙中山先生安全护送至中山舰。那一夜,广州的夜空被炮火映红,而谭惠全的名字,也如同星辰般璀璨,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天空之中。

事后,宋庆龄为表彰他的英勇事迹,亲手为其制作了一枚狮钮铜制印章。那印章上雕刻的狮子栩栩如生,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勇气,象征着谭惠全不屈不挠的精神。1924年的授勋典礼上,孙中山先生亲自为谭惠全等有功之士颁发勋章。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谭惠全的名字在授勋名单上被误写为“谭卫全”。面对这份意外的“礼物”,谭惠全并未辩解,而是选择了默默接受。他深知名字只是一个符号,真正重要的是那份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奉献。于是,他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谭卫全,以此作为对那段峥嵘岁月的铭记与致敬。

1925年3月12日,北京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连天空都在为一位伟人的离去而默哀。中国近代史上的璀璨明星——孙中山先生,在这一天溘然长逝。他的离世如同一阵惊雷震撼了整个国家,无数国人沉浸在悲痛之中。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是将自己葬于南京那片他深爱的土地之上。然而时局动荡不安,国民革命军与奉系军阀的战火如火如荼地燃烧着,北京至南京的路途充满了危险与未知。因此,孙中山的遗体只能暂时安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那清幽而宁静的殿堂内,等待着时局的稳定再作打算。碧云寺这座远离尘嚣的寺庙因孙中山灵柩的到来而显得庄严肃穆。谭卫全一个身材魁梧、眼神坚定的中年男子被委以了守护灵柩的重任。他与几位同僚日夜轮守不敢有丝毫懈怠,用忠诚与奉献书写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敬仰与怀念。

灵柩的守护之路

岁月如梭,转瞬之间,历史的车轮已驶至1927年的深秋。在这个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季节里,位于北京西郊的碧云寺,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一群不速之客——奉系军阀将领张宗昌,在其多次军事失利后,竟将战败的缘由荒谬地归咎于孙中山灵柩所葬之地的“风水”不佳。他向张作霖进言,意图通过破坏灵柩来扭转运势。这一悖谬绝伦的提议,竟意外地得到了张作霖的默许。消息一出,立即在守护灵柩的群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谭卫全更是心如刀绞,痛不欲生。

谭卫全,一位对孙中山先生怀有深厚情感的守护者,深知这不仅仅是对逝者尊严的践踏,更是对历史记忆的亵渎。他迅速召集同僚,共商应对之策。夜幕下的碧云寺,灯火通明,气氛紧张而凝重。谭卫全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理,让他们的阴谋得逞!无论如何,都要竭尽全力守护好孙先生的灵柩!”

张宗昌率众而来的那一日,整个碧云寺仿佛被一层厚重的乌云所笼罩,寺内的钟声、风声、鸟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悲壮的乐章。谭卫全屹立于寺门之侧,目光如炬,直视着步步逼近的敌军。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决断力和领导力,一边命令同僚巧妙周旋以拖延时间,一边火速派人向少帅张学良求援。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凝固,每一秒都显得异常漫长。谭卫全的心跳加速,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衫。然而,他心中的信念却如同磐石一般坚定不移。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中,谭卫全收到了张学良的回信。少帅将亲自出面制止这场荒谬的暴行。这一消息如同春日的暖阳,瞬间驱散了笼罩在碧云寺上空的乌云。张学良的到来,如同一股强劲的清风,不仅怒斥了张宗昌的荒谬行为,更命令其立即撤退。张宗昌无奈之下,只得悻悻离去。然而,谭卫全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平静,他必须为孙先生的灵柩找到一个更为安全可靠的归宿。

可是,在北京这个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地方,寻找一个安全之地谈何容易?谭卫全四处奔波,却屡屡碰壁。协和医院因担心惹祸上身而婉拒了他的请求。面对重重困难,谭卫全心急如焚,但他从未有过丝毫的放弃之念。他望着那尊庄严的灵柩,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险阻,我都将守护你至最后一刻!”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谭卫全凭借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找到了一个隐蔽而安全的山洞。他带领同僚,冒着生命危险,将灵柩秘密运往那里。山洞内虽然阴暗潮湿,但在谭卫全的心中,这里却是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避风港。他守在灵柩旁,听着外面的风声雨声,心中却异常平静。他知道,自己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孙先生的承诺和信仰。

1929年,随着奉系军阀的战败和时局的逐渐稳定,国民政府对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进行了妥善的安排。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一天,孙先生的灵柩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并顺利抵达南京。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在为孙先生的归来而欢呼。谭卫全站在碧云寺的门口,望着那远去的灵柩,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孙先生离去的不舍,也有对灵柩得以安放的欣慰。他知道,自己长达数年的守护之路终于告一段落。

但是,对于谭卫全而言,这份信仰与承诺并未随着灵柩的离去而消逝。他选择留在碧云寺,继续守护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岁月悠悠,转眼间,谭卫全已从一个魁梧的中年男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始终坚守在那里,用一生的时间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与信仰。他的身影成为了碧云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的故事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

守护衣冠冢的忠诚卫士

谭卫全初抵碧云寺之时,正值盛年,彼时的他,因对孙中山先生的深切忠诚而备受国民政府褒奖,每月皆能按时领取60元生活津贴,虽不富裕,却也足以维系一家人的温饱。晨曦初露,他便会手持扫帚,轻拂衣冠冢上的微尘,这仿佛是他与孙中山先生之间一场无声却深情的交流,是对历史记忆的虔诚缅怀。

可是,时局多变,国内战争频发,抗日战争的烽火更是将北平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漩涡。随着国民政府的控制力日渐削弱,那份曾经稳定的生活津贴也如断线的风筝,杳无踪迹。谭卫全的生活,霎时陷入了困顿之境。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昏黄的油灯下,他凝视着窗外肆虐的风雨,内心却异常笃定。

他深知,自己不能就此沉沦,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需要他坚定的守护。于是,他率领家人,在碧云寺附近垦荒种地,播撒下玉米与蔬菜的种子。每日拂晓,他便起身耕作,妻子则在家中缝制衣物,以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春日里,田野绿意盎然,玉米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向他致以生命的敬意;夏日,蝉鸣阵阵,他顶着烈日挥汗如雨,手中的锄头却从未停歇;秋日,金黄的玉米堆满仓房,他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颜;冬日,寒风凛冽,一家人围炉而坐,虽外界天寒地冻,但内心却温暖如春。

冈村宁次

生活的艰辛并未消磨谭卫全的意志,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当北平沦陷于日寇之手,日本长官冈村宁次闻知孙中山衣冠冢的存在,企图将其摧毁,以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那日,碧云寺内气氛凝重,谭卫全毅然立于衣冠冢前,目光炯炯,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丰碑。冈村宁次率日军士兵趾高气扬地闯入,望见谭卫全,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意,用生硬的中文喝道:“你便是那守墓人?识时务者为俊杰,速速让开,吾等要将此地夷为平地!”

面对威胁,谭卫全毫无惧色,挺直腰杆,以坚定而洪亮的声音回应:“我乃孙中山先生的忠诚卫士,此地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砾,皆承载着先生的不朽精神。尔等若敢毁我衣冠冢,便是与全中国人民为敌!”谭卫全的凛然正气令冈村宁次为之一震,他眯起双眼,细细打量这位看似平凡却充满力量的老人。片刻的沉默后,冈村宁次竟缓缓收回破坏的命令,率队离开了碧云寺。谭卫全凭借智慧与勇气,成功捍卫了孙中山衣冠冢的安然无恙。

抗日战争胜利后,谭卫全曾满怀希冀地向国民党政府陈述自身的困境,但是,国名党却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怀。时光荏苒,新中国应运而生。北京市园林部门获悉谭卫全的感人事迹后,深表敬意,遂为他提供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使其生活状况得以改善。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谭卫全如常于衣冠冢前清扫,忽闻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他抬头望去,竟是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紧握谭卫全的手,亲切地询问:“您便是谭卫全同志吧?这些年,您辛苦了!”谭卫全的眼眶瞬间湿润,他声音颤抖,将自己多年的坚守与付出娓娓道来,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周总理听后,深受触动,知道他已经20年没有领过恩饷,当即指示相关部门妥善解决谭卫全的生活难题,并额外每月增发60元工资,以表彰他多年的忠诚与奉献。那一刻,碧云寺内鸟语花香,仿佛大自然也在为谭卫全的遭遇转机而欢歌。

结语

谭卫全,一位忠诚的守护者,用一生践行了对孙中山先生的承诺与信仰,他的坚守与奉献成就了碧云寺衣冠冢的庄严与神圣。他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精神的激励。让我们铭记谭卫全老人的伟大事迹,学习他那种对信仰的执着和对责任的坚守。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领域的“守护者”,用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弘扬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0 阅读:0

今记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