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不断重复4个字,大臣却装没听见,否则历史可能会不同

初婠历史 2024-12-18 13:36:09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创业艰辛的草根英雄。

他从一个沿街乞讨的小和尚,一步步成长为君临天下的大明太祖,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皇帝,在他临终之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他在弥留之际,一直气若游丝地重复着四个字“燕王来否”,但是在场的大臣们却都装作没听见,直到他气绝身亡。

这四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大臣们会无视他的话?如果他们听从了他的话,历史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朱元璋为什么想见燕王

要想解释朱元璋为什么想见燕王,就必须先了解朱元璋的皇位继承问题。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二十五个都被封为藩王,分封在各地。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皇位。但是不幸的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在父亲还在世时就因为劳累过度而去世了。

这让朱元璋十分悲痛,也让他陷入了为难之中。他应该把皇位传给谁呢?

经过一番考虑,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他的孙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这样既符合他的规矩,又能保证皇位的正统性。

于是,朱元璋便立了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并为他铺路。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可能对朱允炆构成威胁的人都被朱元璋清理掉了,包括他昔日的战友和亲生儿子。

但是,在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却始终没有被动摇过——那就是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最得意的儿子之一,他才华出众,勇敢善战,曾经多次为父亲出力平定叛乱。他也是唯一一个敢于和父亲争论、反驳、甚至顶撞的儿子。他和父亲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信任。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在临终前想要见他一面。也许他想要安慰他,告诉他不要对太子有所企图;也许他想要劝说他,让他支持太子,维护大明的稳定;

也许他想要赐给他一些东西,作为对他的奖赏和感激;也许他想要改变主意,把皇位传给他,因为他觉得他比太子更有能力和资格。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说明了朱元璋对朱棣的重视和期待。

大臣为什么装作没听见

既然朱元璋想要见燕王,那么为什么大臣们却装作没听见呢?这是因为大臣们都知道,如果燕王回来了,那么太子的地位就会岌岌可危。

燕王是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之一,也是最有实力的藩王之一。

如果他回到京城,朱元璋很可能会改变主意,把皇位传给他。这样一来,太子就会被废黜,甚至被杀。而那些支持太子的大臣们,也会遭到清算和报复。

因此,大臣们都不愿意让燕王回来。他们都希望太子能够顺利继承皇位,维持现状。太子虽然内向怯懦,但是也温和宽厚,不会轻易动用刑法和杀戮。

而且,太子身边有着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辅佐,可以帮助他处理政务和军事。相比之下,燕王则是一个野心勃勃、喜好用兵、不拘小节的人。

如果他登上皇位,那么大明朝就会陷入动荡和战乱之中。

所以,当朱元璋在临终前反复问“燕王来否”的时候,大臣们都装作没听见。他们宁愿让朱元璋失望和愤怒地死去,也不愿意让燕王回来改变历史的走向。

历史如果改变了会怎样

如果大臣们没有装作没听见,而是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去召回燕王,那么历史就会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太子朱允炆就不可能继承皇位了。

无论是朱元璋在临终前改变主意,还是朱棣在回京后发动政变,都会导致太子的失败和死亡。

这样一来,明朝就不会有永乐帝这个称号了。因为永乐帝是朱棣在篡位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而取的年号。如果朱棣是合法继承人,那么他就没有必要改变年号了。

其次,明朝的版图和国力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朱棣继承了皇位,那么他就不会发动北伐战争去消灭北元残余势力了。因为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朱棣篡位的污名,证明自己是正统的皇帝。

如果朱棣没有这个压力,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攻击北元。这样一来,北元就有可能继续存在,或者被蒙古诸部吞并,形成一个新的威胁。

而明朝的边疆也会因为没有朱棣的巩固而变得不稳定。

另一方面,如果朱棣继承了皇位,那么他就不会派遣郑和下西洋去探索海外世界了。因为下西洋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展示朱棣的威严和富强,以及寻找他的叔叔——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如果朱棣没有这些目的,那么他就没有必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进行这样一项冒险的行动。

这样一来,明朝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海外交流和影响,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海外华人和文化传播。

最后,如果朱棣继承了皇位,那么他就不会迁都北京,而是继续留在南京。因为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敌人,以及巩固朱棣在北方的势力。

如果朱棣没有这些考虑,那么他就没有必要放弃南京这个经济文化中心,而去建设一个新的首都。这样一来,明朝的政治重心和发展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总之,如果大臣们没有装作没听见,而是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去召回燕王,那么历史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明朝可能会更加强大或者更加衰落,也可能会更加开放或者更加封闭,也可能会更加统一或者更加分裂。

无论如何,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和世界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朱元璋临终前重复的四个字“燕王来否”,是他对自己最得意的儿子——燕王朱棣的最后一声呼唤。

这四个字反映了他对皇位继承问题的纠结和无奈,也反映了他对大明江山的牵挂和期盼。但是,在场的大臣们却都装作没听见,因为他们都想要保住太子朱允炆的地位和自己的利益。

他们不知道,他们这样做,其实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如果他们听从了朱元璋的话,那么明朝和中国乃至世界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想象的假设。

3 阅读:1232
评论列表
  • 2024-12-21 03:56

    大明这些文官,朱元璋在都敢叫着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朱棣太像朱元璋了,狗都知道朱棣当皇帝,他们照样别想什么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朱允炆多好忽悠,这不一上位就被忽悠瘸了[笑着哭]

初婠历史

简介:初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