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知青生活:饭后喝水吃咸菜是知青习惯

怜珊来看过去 2024-12-22 04:05:19
凡是有过兵团生活经历的人,都有一种习惯,就是饭后每人一碗白开水,喝水吃咸菜聊天。当时这种习惯的形成是有特殊背景的:每顿饭吃完,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而久之,就都用这种方式来补充饭后的某种需求。 对于那个年代,我们这批人献出了青春,留下了记忆,同时也积累了人生的一笔财富…… “老三届”成了兵团战士 “文革”中,毛主席的一条指示改变了成千上万青年人的命运。我是“老三届”的高中生,同样被轰轰烈烈地卷进了“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洪流中。泛指的“老三届”,实际涵盖了6届毕业生,即66届至68届初中毕业生和66届至68届高中毕业生。 当时每个响应号召下乡的学生都会得到政府的一些补助,每人10元钱、两丈五尺布票、2斤棉花票以及一本毛主席语录、一个草绿色帆布挎包、一朵大红花,这些都是由街道办理的。知青离家,家里要给准备两床大厚被子和厚褥子,因为所有知青所到之处都没有取暖条件。同时每个家长都会花15元钱给孩子买一个大号的柳条箱,好装一些生活必需品。我的一个同学,姐妹三人分别去兵团、农场和农村,被褥就成了大问题,光有钱没有布票也办不成事。我到她家的时候,看见她妈妈正在用农村妇女裹头用的方围巾拼接成被面为她赶制棉被。这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去的是建设兵团的一个工业团,那里原本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化肥厂。第一批知青一下子拥进了200多人,吃住立刻成了大问题。女生被安排在劳改就业人员腾空的房子里,十几个人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一间屋里。男生却没有这么幸运,近百人被安排在临时腾空的化肥仓库里,且一律睡地铺,不少人被蚊虫叮咬后得了疟疾。 后来,我们和劳改就业人员一起拉沙、运砖、和泥建房,不到3个月,几排整齐的房子建成了。墙壁还湿湿的、门窗都没安上,我们就搬了进去,我还因此得了湿疹。 养成饭后喝水吃咸菜的习惯 兵团战士每人每月18元生活费,其中6元发给本人留作自己支配,12元是伙食费。工业团战士的计划口粮是每人每月45斤,其中有少量的白面和大米,其余的供应高粱面。每顿饭每个战士可分得一个二两的小馒头,如不够可吃煎饼。一个煎饼大约重半斤左右,很厚,煎饼上常可以看到些高粱壳,吃时仔细些的就将其抠下,不仔细的吃下也权作纤维素了。只有星期天改善生活时每人才可吃到一碗大米饭。12元钱买出每个人的口粮后,其余的就是菜金。每顿一个菜,用大锅熬制,冬天就是白菜、萝卜、豆腐,每天中午一顿烂炖大白菜,偶尔可看到几片五花肉片在盆里,盛到谁碗里就算谁的运气好了。 初到兵团时,大家饭量都不算大,女生一个小馒头基本可以满足食欲,饭量大点儿的就需要再吃些煎饼。吃那种高粱面的煎饼,真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生活经验的外地人来说,真是一种考验。拿到一个厚重的煎饼,张嘴就咬是咬不下来的,需要一片一片地揭开吃。后来大家总结出了经验,可以用剩下的菜汤泡着吃。随着体力劳动的增加和主副食品的寡淡,我的饭量也增加了不少,每顿饭都需要再吃些煎饼充饥。 凡是有过兵团生活经历的人,都有一种习惯,就是饭后每人一碗白开水,喝水吃咸菜聊天。当时这种习惯的形成是有特殊背景的:每顿饭吃完,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而久之,就都用这种方式来补充饭后的某种需求。回到济南后才发现,不管是黄河农场、齐河农场或是其他林场以及工业团的知青,竟然都有这样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饭后喝水吃咸菜。这个习惯一直在生活中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兵团要能吃上顿面条,是非常奢侈的,那叫“病号饭”,需卫生队的大夫出具证明,食堂方可给下一碗面条。有一次我发烧、拉肚子,战友们给张罗了一顿病号饭,我因为一天没有吃饭,竟然带病将一大碗面条吃了下去,当时觉得面条太好吃了,简直像历史传说中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有的战友还眼馋地说:还有病哩,都能吃一大碗面条! 新兵连的“魔鬼训练” 新兵连的生活过得既艰苦又饱受磨难,给每个战士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建设兵团的组建是部队编制。管理干部是部队现役军人。他们按照部队管理战士的模式来管理这批没有经过锻炼的知青,对我们来说感觉就是“魔鬼训练”,超强的体力劳动使得女战士的例假大都不太正常。用地排车拉沙盖房,都是女战士干的活。因为我在战士中年龄偏大,与我搭档的年龄都比我小,我总是担当驾辕,一天拉七八趟车,真是有一种难以承受之苦。同时,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将口号喊得震天响,再苦再累也不敢懈怠。在这种既苦又涩的环境中,我刻苦地磨炼自己,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1971年上半年我便入了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后来我与几个女战士被调入仓库工作,其他战士也相继被安排在化肥生产的各道工序,与原化肥厂的工人、劳改就业人员一起干着“三班倒”的工作。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人们的思想也确实得到了净化和提高。我们仓库的三个女战士与一名原单位的管理干部,朝夕相处,工作配合,生活相互关心体贴,关系非常和谐密切。因为工作出色,我们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嘉奖表扬。 1972年春节,因为不允许回家过春节,我们便一起徒步进县城照了这张像,照片中前排右一就是我。 对于那个年代,我们这批人献出了青春,留下了记忆,同时也积累了人生的一笔财富。也正是因为有了兵团艰苦生活的铺垫,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这批人不论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都成了工作单位的骨干。 3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也经常一起聚一聚,畅谈一下自己的生活境况,彼此审视着脸上日渐增多的皱纹、花白的头发,谈论着记忆中珍藏的一些生活琐事,唤起大家的共同回忆,比如当初谁最爱买萝卜、谁最爱吃萝卜皮……每当这时,总能唤起我们心中仍然保留着的那个纯真年代的一分纯朴感情。我们这些人现在都已做了婆婆或岳母,我也是准姥姥了,但当我们这些战友聚首的时候,每个人都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份,都深深地沉浸在30多年前的岁月里,沉浸在青春、浪漫、火热的年代里。 我们这批人的知青史,也是我们国家特殊年代的一段历史。愿我们的这段个人经历与国家的史志一起载入历史的档案。
0 阅读:0
怜珊来看过去

怜珊来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