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南河,是泰国人的黄河!大河平原地利,助力流亡民族扎根东南亚

四面八方风 2024-10-23 13:45:58

湄南河平原位于泰国中部,是东南亚重要的农业区。该平原的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非常优越,稻田广布,稻田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四,因此被誉为“泰国谷仓”。

“湄南”在泰语中意为“母亲之河”或“大河”,反映了这条河流对于泰国人民的重要性。实际上,“湄南河”这个名字并非专指某一条特定的河流,而是泰国人用来称呼主要河流的一种习惯性称呼。

湄南河更正式的名字是“昭披耶河”,来源于泰语中的“Chao Phraya”,意为“高贵的河流”。

平原之母——湄南河

湄南河从泰国北部的山地发源,流经南部平坦地区,最终注入曼谷湾。全长1352公里,流域面积约为十五万平方公里,占泰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湄南河的水量随季节变化显著,干季和雨季的流量相差可达10多倍。

流域地势平缓,曼谷附近海拔甚至不足两米,平均海拔极低。这一区域水网密布,土壤深厚且肥沃,气候高温多雨,非常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

湄南河平原的土壤主要是冲积土,肥沃且适合农作物生长。河流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进一步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气也保持了可持续的肥沃。由于河流携带大量泥沙,三角洲每年向海推进约1米。

在1840年代,湄南河岸约90%的民众生活在河上,当地居民用小船或高跷在水上建造房屋,并乘坐小型划艇在剧院、商店和饭店之间穿行。

湄南河也是重要的货运航道。由于河流曲折且水深不足,长173米以上的集装箱船难以进入曼谷港。湄南河仍然承担着中小船只的货物运输任务,在雨季时,吃水2米的船只可以沿湄南河上溯约700公里直达乌达叻滴。

湄南河流域的气候和农业

湄南河流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且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5月为干热季,6-9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2月则相对凉快少雨。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一年三季的水稻种植活动开展。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种植,因此湄南河平原是泰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区,土地平整且人少地多,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大量盈余,被誉为“泰国谷仓”。

该地区的农业产出为泰国提供了大量大米出口,这是泰国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其湄南河平原还支撑了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口供养。

泰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大米出口国。2023年,泰国大米出口量达到了850万吨,而在2024年上半年,泰国大米出口总量为479万吨,同比增长18%。有报道称2024年全年泰国大米出口目标为750万吨。

泰国大米主要出口市场包括印度尼西亚、非洲、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随着中泰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湄南河平原的农产品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据报道,去年泰国对中国内地的大米出口超过47万吨,对中国香港的大米出口超过15万吨。

湄南河平原和泰人定居的历史

在9世纪初,大量泰族先民由于生存空间被挤占,开始逐渐向南迁徙到湄南河上游。当时湄南河流域的泰人处于高棉人的真腊王国统治之下。1238年,泰人在湄南河上游建立了素可泰王朝,这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素可泰王朝建立标志着泰国从部落联盟向统一国家的转变。素可泰王国借助军事征服扩展了其势力范围,征服了湄南河流域南部的高棉人国家罗斛国,泰人城市开始沿着河流扩展开来,见证了泰人迁徙至整个湄南河流域,推动了佛教在泰国的扩散,成为国教。

泰人国家首都从北向南移动,正是文明扩展的体现

泰人在湄南河平原的定居和发展控制这一地区,逐步同化了当地的孟—高棉人。素可泰王朝参照高棉文创造了泰文,对泰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元1347年,拉玛铁菩堤在湄南河和巴塞河汇合的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即后来著名的大城。公元1350年,泰王国正式迁都大城,即大城王朝。其后的417年间,泰国文化完全摆脱了高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泰国文化。

后来的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也建立在湄南河畔或其下游地区。由此观之,湄南河和泰文明之间的关系,可与黄河之于华夏文明相比。

0 阅读:2

四面八方风

简介:我梦回江南,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