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陈赓离世。31年后,74岁的妻子傅涯收到一封海外来信后,不顾儿女的反对,毅然前往台湾,这封信到底写了什么?会让傅涯如此执着?
1903年2月27,陈赓出生于湖南湘乡,祖父在湘军中任高级将领,不到20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共和国大将,先后经历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小战争战役,一生可谓是战功赫赫,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赓与第一任妻子王根英感情非常好,不幸的是在1939年3月8日,学校驻地遭日军突袭。
突围时,王根英发现有一个装有党内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有带出来,王根英冲回村中去取,在路上与日军遭遇,王根英中弹英勇牺牲,年仅33岁。
王根英
傅涯原名傅慧英,1918年4月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小时候在私立学校上学,接受先进思想教育。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在上学期间,他就立志要为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陈赓在军队中一直以直率、爽朗出名,妻子王根英去世后,他一直处于悲伤之中,身边的人就想着为他寻找一位合适的革命伴侣,但是一直没有适合的对象。
傅涯
1940年,傅涯和另外两位抗大总校文工团的姑娘来到团长王志涛家取演出用的道具,当时陈赓与几位军干部都在。而傅涯很早就听说过第129师第386旅旅长陈赓的大名,傅涯一直想有机会见识一下陈赓。
几人进屋寒暄几句后,其中一位姑娘要求陈赓讲一段驰骋战场的故事。陈赓讲述了自己受伤的双腿,陈赓的直率让傅涯钦佩。而傅涯也给陈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面又一起工作过几次,陈赓在生活中悄悄打听着对方的状况。陈赓在感情上一直是个十分直接的人,没多久他就向傅涯说明了自己对她的爱慕,希望傅涯慎重考虑一下自己。
傅涯对待这份感情十分认真,但是考虑再三后,他告诉陈赓希望他等她三年,然后再给他答案。陈赓当时表示愿意等。因为陈赓有自信,傅涯最后一定会接受自己。1943年2月。经过邓小平同志的帮助,两人才最终走到一起,正式结为夫妻。
陈赓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论平时工作多繁忙,一定会记日记,在和傅涯结为夫妻后。当时因为工作原因,两人时常分居。两人为此想出一个新办法,让日记成为彼此不在身边时的情感填补。
陈赓的日记除了记录工作,也有许多战乱期间无法和妻子在一起,对家的思念。陈赓所有的日记由傅涯保管,每次分别时,傅涯都会检查陈赓的本子够不够用。陈赓在工作中,他宁肯丢掉自己的随身物品,也要保护好笔记本。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他日夜不停地工作,这期间因为心脏不好,身体频频示警,但陈赓自己并不以为意,他也不告诉身边人。最后陈赓最终被病魔击倒了,还好救治及时。
傅涯常常劝导陈赓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为祖国的未来事业作出更好的贡献。但陈赓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心脏也出现了问题,而这个时候的陈赓还未满60岁。陈赓最后接受了组织上的调配,听从了组织上的安排,进行适当休息。
在休息期间,陈赓让傅涯将过去的日记统统整理到一起,他想以此为根本,总结过去的作战经验,在纸上整理出一套,为将来保家卫国的实际经验作准备。
1961年,傅涯经由组织安排陪陈赓到上海治病。两个人一到上海后,陈赓第一时间做的事是先给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打电话,电话里请求组织上安排傅涯立即工作,理由是他们夫妻不能吃闲饭。因此,两个人虽然说名义上是来治病,但实际上傅涯都要出去工作,傅涯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到丈夫。
1961年2月27日,陈赓生日的当天,他对傅涯说:“这么多年,我都没有过个生日,今天你给我煮一碗长寿面吧!”这碗面傅涯是流着泪做的,因为她知道陈赓的病很严重了。
1961年3月16日凌晨。陈赓突然感觉到剧烈胸痛,他意识到自己的心肌梗死再次发作。但是这一次他没有像以往一样与病魔对抗成功。
陈赓走了,妻子傅涯紧紧握着他的手,傅涯流着泪水呼唤陈赓的名字,但是却无能为力。陈赓永远离开了她。而此时陈赓只有58岁,他是新中国大将中离世最早的一个。
陈赓有两大遗愿,一是挂念着前妻王根英家里还有老母亲无人照料,二是陈赓将军离世前尚未完结的手稿作战经验总结。
陈赓走后,傅涯委托关系寻访着王根英的母亲,另一边开始动手整理丈夫生前的日记及手稿等。除此之外,傅涯抚养着4个孩子,后来她也把他们都培养成才。
傅涯在找到王根英的母亲后,一直按时寄钱给老人,一直到老人离世。等到改革开放以后,傅涯也终于实现了陈赓将军留下的另一个愿望。
他协同各方媒体组织,经过数次修订后,于1982年成功编辑出版《陈赓日记》等书籍。这本书最后是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题写的书名。
在傅涯心中,还有一块心病,那就是和自己的父母及兄妹团聚。1980年,傅涯接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书信。打开信件的那一刻,傅涯泪流满面,激动地痛哭失声。原来自从傅涯当年参加八路军加入革命事业以后,为了不连累家人,他先是由傅慧英改名傅涯。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与家人彻底断绝了音信,此后完全失去了他们的消息。而这封信解开了他多年的郁结。此前多年间,他四处打探无果,是组织上通过调查告知傅涯,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已于当年一并去往了台湾,这次的来信人正是傅涯的妹妹。
1984年,傅涯的妹妹回国探亲,姐妹俩才在北京团聚,而此时的傅涯才知道,他的亲生父母已经不在人世,目前只剩哥哥和姐姐还留在台北继续生活,而父母临终的遗愿是希望将来可以落叶归根,希望孩子们将他们的骨灰送回家乡,葬在家乡的土地上。
1986年,两岸关系有了明显的缓和,两岸三通的倡议有了较为明确的实质上的进步,傅涯的妹妹终于将父母的骨灰带回家乡。
1992年,两岸开放了探亲,而傅涯已经74岁,听到这消息的傅涯很高兴。因为她知道,她终于可以与亲人团聚了。在陈赓离开他的31年后,傅涯终于去了台湾,去见几十年未见的亲人。
在台湾,傅涯与亲友们抱头痛哭,诉说这些年来的思念之情。傅涯的孩子知道母亲去台湾的原因后,儿女们不禁流泪,理解了母亲的做法。
2010年1月4日上午10时50分,傅涯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