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岁月的长河里,每一寸土地都沉淀出独属于自己的风土人情,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在我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莱阳五龙河入海口的一个美丽村庄春节走亲访友的习俗如下:大年初一是拜访父亲家的长辈,特别是远离家乡居住的长辈。大年初二是拜访母亲家的长辈,也就是姥爷姥姥。可以顺带着拜访舅舅。初三拜访姑姑姑父。初四新女婿要拜访岳父岳母。初五拜访姨姨姨父等其他长辈。初六拜访亲朋好友。这习俗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谣,从儿时起,便在我的生命中悠悠奏响,成为我心底最柔软的珍藏。
小时候,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期待。除夕的钟声还在耳畔回响,大年初一的晨曦便迫不及待地将村庄唤醒。在这万象更新的日子里,整个村子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息,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烟火的味道和饭菜的香气。依照南乡的传统,这一天,我们要去拜访父亲家的长辈,尤其是那些远在他乡、许久未见的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道尽了春节走亲访友的意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年初一的清晨,天色还未完全大亮,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父亲就早早唤醒了我。他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坚定,轻声却又有力地说:“孩子,今天咱们去看你叔叔。”我睡眼惺忪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满心疑惑。父亲解释道,叔叔年轻时迫于生计,流落至即墨的金口村,在那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金口村三面环海,距离我们家足足有三十里地,步行过去需要三四个小时。
简单吃过早饭后,父亲便带着我踏上了这段漫长的拜年之路。彼时寒风凛冽,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地上还残留着积雪和冰凌,每走一步都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父亲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路边的树木光秃秃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路上,父亲给我讲述着叔叔年轻时的故事,那些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艰辛,那些在陌生土地上努力扎根的不易,让我对即将见到的叔叔充满了好奇与敬意。
随着太阳渐渐升高,寒冷的感觉似乎也减轻了一些。我们走了很久很久,我的双腿开始发酸,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我忍不住问父亲:“还有多远啊,爸爸,我走不动了。”父亲停下脚步,弯下腰,轻轻地为我擦去额头的汗水,温柔地说:“孩子,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了。叔叔肯定在盼着我们呢。”看着父亲坚定的眼神,我咬了咬牙,又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终于,在几个小时的跋涉后,我们远远地看到了金口村。村子被大海环绕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海面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美得让人窒息。当我们走进村子,叔叔早已在门口等候。他一看到我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快步迎了上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哥,你们可算来了!”叔叔激动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父亲拍了拍叔叔的肩膀,笑着说:“过年了,咋能不来看看你呢。”
走进叔叔家,屋内弥漫着温馨的气息。婶婶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端上了热气腾腾的茶水和刚出锅的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叔叔讲述着他在金口村的生活,那些努力奋斗的日子,那些收获幸福的瞬间,让我们时而感动,时而欢笑。父亲则向叔叔介绍着家里的情况,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我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眼前这温馨的一幕,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该告别的时候。叔叔一家把我们送到村口,再三叮嘱我们路上注意安全。我回头望去,叔叔一家还站在村口,向我们挥手告别。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无论距离有多远,无论时间有多长,亲情永远不会被磨灭。
如今,我早已长大成人,离开家乡数十年,在异乡追逐自己的梦想,家乡早已经成为了故乡。但每到春节,我都会想起那个美丽村庄,那个充满温馨和记忆的地方。因为我知道,家乡是父母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是我儿时的乐园。家乡的春节走亲访友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与亲人相聚,感受亲情的温暖;它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传承家族的美德和精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家乡的春节走亲访友习俗,就像那一轮皎洁的明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温暖了我漂泊的心灵。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我身在何方,这份浓浓的年味,这份深厚的亲情,都将永远陪伴着我,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1aa4a3a8e506ec361b5989c1e2ee96.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f304f75001b03273d7db57355d344b.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976f28c3642f46c1246421665eadc6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