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饭渣”宝宝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饭喂到嘴边就是不张嘴,仿佛是在吃毒药;
一顿饭要吃近1小时,含着饭东摸摸西玩玩;
这不吃那不吃,拒绝自己吃,完全看心情。
只需一顿饭,老母亲即可收获血压飙升的体验,一边眼馋着别家的“小吃货”宝宝,一边担心自家不好好吃饭的宝宝身高体重赶不上同龄人。
但你知道吗?宝宝自己其实也没有故意想变成“饭渣”,很多时候有可能是他的吃饭能力、或者我们的喂养方式出了点小问题,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宝宝成“饭渣”,原因有哪些?
1、可能原因一:咀嚼能力不足
如何判断?
宝宝表现:喜欢直接吞,吃不了大颗粒或硬一点的食物,嚼两下就吐出来,甚至干呕、咳嗽。
吃饭习惯:添加辅食后,长期吃糊状、软烂的食物,咀嚼能力没得到充分锻炼。
如何解决?
宝宝的咀嚼能力是需要一步步锻炼的,你可以这样做:
先定位宝宝目前的咀嚼能力情况,你可以参照下面的食物性状进阶表👇
根据宝宝目前的咀嚼能力情况,循序渐进一步步的进阶,平时你也可以多给宝宝示范嚼食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指出,1 岁后宝宝吃的食物性状逐渐向成人化的阶段转变。
1 岁半前可以吃一些比之前更硬一点、有弹性和多纤维的食物,比如小面片、长条水果、稍硬的饼干等,但质地相对成人还是要松软一些,1 岁半后可以逐渐过渡到成人化饮食。
2、可能原因二:除正餐外摄入过多其他食物
如何判断?
宝宝表现:到了饭点就说“妈妈我不饿”“妈妈我不想吃饭”;
吃饭习惯:除了正餐,还会给宝宝吃零食、加餐,且时间不固定,导致宝宝每次在饭点的时候都不是很饿,吃饭规律被打乱。
如何解决?
先根据1~2岁宝宝营养摄入量,确定每天需要给宝宝提供的食物量和种类,以及正餐和点心的次数,你可以参照下面的表格。在保持一天食物摄入总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正餐和点心的时间,点心一般在正餐后2~3小时吃,正餐前2小时内不要给宝宝吃其他食物,每天时间相对固定。
点心的量不需要太大,举个例子,1/4个苹果、一小杯牛奶就够了,是为了给宝宝补充营养和能量的。
3、可能原因三:吃饭时分心太多
如何判断?
宝宝表现:边吃边玩玩具、看动画,往往吃不了多少就说自己吃饱了,然后继续玩;
吃饭习惯:为了让宝宝乖乖吃饭不乱跑,大人会用玩具、动画片吸引宝宝,但在玩具动画的衬托下,吃饭就变成了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如何解决?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宝宝可能已经养成了“没有玩具就不吃饭”的习惯,这就需要你从现在开始制定规则并坚持执行,无论宝宝撒娇还是哭闹。
首先确保宝宝在饭点的时候是饿的,如果宝宝不饿又要强迫他在餐椅上吃饭,他肯定会要求玩玩具、看动画;
可以预留10分钟给宝宝玩,提前告诉他,“等下我们要吃饭咯,吃饭的时候就不能玩了”。吃饭时确保吃饭远离玩具,手机、Ipad、电视;
宝宝吃饭时玩玩具看动画多半是出于无聊,你在吃饭时多和宝宝交流,“今天吃的是什么呀?西兰花!”“西兰花是什么颜色的?”;
鼓励宝宝自己吃饭,当宝宝双手忙于喂自己的时候,就没空玩玩具了。
4、可能原因四:觉得吃饭很有压力
如何判断?
宝宝表现:一看到你拿勺子喂就紧闭嘴巴,怎么也不肯吃;
吃饭习惯:大人担心宝宝吃不饱,经常会要求宝宝再吃一口,甚至塞饭,宝宝的就餐体验不好。
如何解决?
如果宝宝已经处在对吃饭比较抗拒的阶段,那你首先得“重建”宝宝对吃饭的兴趣。
尝试给宝宝一定的自主权,让他来决定怎么吃、吃多少,不要强迫宝宝每次都吃完同样分量的食物,慢慢地让他对吃饭这件事有自己的掌控感。
把握亲子共餐的黄金时刻,让宝宝和大人一起吃饭,感受轻松愉快的吃饭氛围。看到别人吃得香,宝宝也会更愿意吃饭。
很多时候,宝宝只是拿“不吃饭”作为反抗大人的武器,生而为人,谁能不饿呢?如果你能让他感受到吃饭这件事他是可以自己掌控的,相信他胃口一定会变好。
5、可能原因五:日常运动量不足
如何判断?
宝宝表现:宝宝对吃饭兴趣不大,有时候即使一天不吃饭都不觉得饿;
日常习惯:平时宝宝比较少运动,主要是“家里蹲”,出门溜达也大多是大人推着小车让他坐着。
如何解决?
1岁以上的宝宝正式进入了自己走路的阶段,动作发育和体能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一般来说,1~2岁的宝宝一天至少要有3小时的身体活动时间,可以是少量多次。
多带宝宝去户外玩,多让他自己走走路、爬爬楼梯、跑跑步;
让宝宝玩一些运动类的游戏,比如滑滑梯、扔球接球等。
让宝宝“放放电”,不用你说,他自然就知道喊饿了。
宝宝的“饭渣”属性不是一日炼成的,所以任何的解决办法也不会是立竿见影的,需要你的耐心和坚持。
你可能会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宝宝是我们的软肋,会担心他吃不饱、发育不好。
但吃饭最终是宝宝自己的事,只有他的吃饭能力和习惯培养好了,以后才能真的做到不饿着自己,毕竟谁也不希望宝宝上了幼儿园还吃不好饭不是?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改变一点点发生吧
文章来源:亲宝宝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