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新加坡的“总统世家”李家,李光耀、李显龙两代总统,能带领新加坡成功打下了大片基业,自然有着眼光独到之处。
作为东南亚的小国,又处于马六甲海峡这样的国际要道位置,新加坡一直以来都以强大的情报分析能力在一众大国之间辗转腾挪,谋求生存空间。

面对中美之间的“战争”,李显龙显然也已经做出自己的预判,在他卸任之际留下一句“必须系好安全带”。
那么,这句话又有什么特殊含义呢?是在对中美之间的胜负做出了决断了吗?
01夹缝中生存的新加坡说起新加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就是这是个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繁华,人口众多,航运业发达。
但实际上,看似繁荣向上的新加坡,却也必须地小心翼翼地生存在大国交锋的“夹缝”中,一个不小心便是国运之失。

纵览整个东南亚,新加坡经济一枝独秀,以令人惊叹的经济奇迹和现代都市风貌闻名于世。
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新加坡也始终面临着先天发展环境带来的重重挑战。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仅仅只有733.2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还没中国的一个普通县城面积大。
狭小的国土空间必然导致土地资源的稀缺,城市建设都要依靠填海造陆,更别提农业发展和工业布局的紧促。

更为严重的是淡水资源的短缺,狭小国土让新加坡虽然身处于高温多雨的热带,但缺乏河流湖泊,地表水难以存留,用水也要依靠旁边的马来西亚进口和海水淡化技术。
如果说先天资源不足成为一大短板,那么身处于马六甲海峡这个全世界航运的“十字路口”既为新加坡带来了机遇,同样也是一种挑战。
这里西接印度洋,东连太平洋,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中国、日本、韩国这些用油大户的石油全要通过这里从中东运来,是东亚能源的“海上生命线”。

航运的巨大价值也让这里成为了“是非之地”,19世纪成为了应该的殖民地,而后日本迅速扩展到这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占领。
1945年日本战败后英国人再次重返新加坡,直到1963年才摆脱英国。
但当时的新加坡就如同一块“肥肉”,很快被马来西亚吞噬到其中。
好在新加坡人从未放弃抗争,2年后成功从马来西亚手中独立出去,自此开始借助发达国家转型发展的机遇,发展外向型工业。

正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得了发达国家的好处,自然也得听美西方的话。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加坡都在效仿西方的民主制度,处处站队西方国家,这才有了西方赏的“饭”。
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同处亚洲的中国显然对新加坡有了更大的吸引力,李显龙也是个聪明人,也在带领着新加坡开始了向中国靠拢。
在过去中美关系尚未到如此刀光剑影之时尚且还可左右逢源,如今中美经济全面“开战”,李显龙又给新加坡的发展定下了什么调子呢?

2024年5月15日,李显龙正式辞去了总理职务,但新加坡的“李家王朝”并未结束,如今的李显龙还担任着新加坡的国务资政,依然是能够影响新加坡未来走向的角色。
今年4月14日,李显龙在全国职工总会中心礼堂,和工人运动领袖们聊天时直言: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存在着一些很难调和的矛盾。
“中美关税战严重损害两国关系。极端的关税措施实质上扼杀了双边贸易,使得商贸活动停滞。”

“美国寻求的不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样的做法不会是双赢,也不会是一输一赢,美国人只关心自己能否得利,不在乎全世界,不在乎任何国家。”
“我希望新加坡人能够明白当前正在发生什么事,了解我们所面对的风险,以及必须共同努力、采取行动来保障我们的未来。”

身为新加坡的前领导人,对于美国挑起的这场贸易战中间的是非对错他十分明白,但他不敢直说,这就是小国的悲哀,一旦随意站队被卷入其中便是粉身碎骨。

在最后李显龙自己也直言,“面对中美之间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与两国都保持友好关系,同时也要寻求新加坡自己的发展路径,在两强之间小心前行,避免卷入纷争。”
可能有人会问,为何新加坡会如此小心,反而东南亚其他国家表现地要淡定许多?
有句话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其他东南亚国家个个穷的叮当响,唯有新加坡放眼整个东南亚都是一枝独秀,想要保住富贵和繁华,唯有小心行事。

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外向型经济体,新加坡也不得不关注中美博弈的走向。
从经济数据来看,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总额常年是其 GDP 的 3 倍以上,2024年与中国的贸易额便高达1111亿美元,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额则只有892亿美元。
李显龙是个聪明人,尽管内心深知未来的发展,中国才是潜力股,一带一路、金砖国家,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美国面前,他还是保持着一个模糊态度,不希望参与到中美两国的博弈之中,避免成为炮灰。

在李显龙的再三强调下,新任总理黄循财也在贯彻这一指示,不亲华也不亲美,只亲“新加坡”。
或许这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加坡的智慧吧,“小国寡民”,只求财不争霸,国家才能长久。
但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这注定是一场充满风险和挑战的“战争”,我们避无可避,只能迎战,也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2.李显龙资政:中美根本认知存在分歧 “大交易”难达成联合早报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