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春天的北京,越南姑娘阮玄英的一封特殊 “情书” 感动了无数人。这封写给 “中华文化” 的万言长信,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的《牡丹亭》戏文开篇,在第八届 “我与中国美丽邂逅” 留学生征文大赛中摘得桂冠。当这位北京师范大学的留学生用中文轻声诵读信中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的茶诗时,她眼中闪烁的,是一个东南亚青年对中华文明跨越山海的深情凝视。
一、茶盏中的文明密码:从味觉到哲思的启蒙
阮玄英的中国文化之旅,始于一杯氤氲的香茶。在越南时,她通过网络视频看到中国茶人 “注水如丝、出汤如帘” 的泡茶技艺,那句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的古诗突然让她顿悟:茶不仅是饮品,更是连接人心的文化载体。来到中国后,她专程赴四川蒙顶山学习制茶,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中凭《茶与人生三境界》的论文荣获茶文学奖。
“泡茶时手腕翻转的弧度,是‘天人合一’的具象化。” 她指着自己手抄的《茶经》笔记解释道,从洗茶时的 “涤尘静心” 到分茶时的 “均分茶汤”,每个步骤都暗含着中华文明 “和而不同” 的处世哲学。这种将生活美学升华为生命智慧的文化特质,让她想起越南传统茶艺中的 “敬茶礼”,却在中国式茶道中看到了更深远的精神维度 —— 不是简单的礼仪传承,而是通过一杯茶完成对自我与世界的观照。
二、诗词里的千年心跳: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
让阮玄英震撼的,还有中国孩子背诵古诗的场景。在亮马河国际诗歌之夜,她看到三岁幼童奶声奶气地念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学生用英文朗诵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跨越年龄与语言的文化共识,让她找到了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年的密钥。
“从《诗经》的草木意象到杜甫的家国情怀,每首诗词都是文明的切片。” 她在参观都江堰时突然领悟,李冰父子 “深淘滩,低作堰” 的治水智慧,与苏轼在杭州修建苏堤的民生实践,本质上都是 “知行合一” 的诗意表达。这种将哲学思想融入现实创造的文化逻辑,解释了为何中国能在高铁、光伏等领域实现 “现代基建与古代智慧” 的无缝对接 —— 正如茶文化从唐宋的煎茶法演变为今日的多元品饮,中华文明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本质。
三、行走中的文明对话:从 “观察者” 到 “传播者” 的蜕变
作为 “一带一路” 倡议的亲历者,阮玄英的视角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化爱好者。她注意到中越边境的河口口岸,中国的新能源车与越南的农产品通过跨境铁路频繁往来,这种 “高铁速度” 与 “茶香慢生活” 的共存,恰似两国文明的共生共荣。在云南大理的扎染工坊,她亲手制作了印有中越双语诗句的方巾;在安徽歙县,她跟着老匠人学习徽墨制作,发现松烟墨的 “一蒸二捣三晒” 工序,竟与越南水椰纸的古法技艺有着惊人的工艺共鸣。
“文明互鉴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像茶与水的交融。” 即将前往福建学习茶百戏的她,正计划用 VR 技术制作 “中越茶文化地图”,将中国的乌龙茶与越南的槟郎茶制作技艺进行可视化对比。这种从 “沉浸式体验” 到 “创造性转化” 的实践,让她成为中越青年交流的缩影 —— 当越来越多像阮玄英这样的 “文化使者” 崛起,“山水相连” 的邻邦情谊,正在古老文明的对话中孕育新的时代内涵。
四、后疫情时代的文明启示:从 “情书” 到 “行动” 的跨越
在信的结尾,阮玄英写下:“真正的热爱,是让你想成为对方的一部分。” 这位越南姑娘的选择,暗合着中越建交 75 周年的深层寓意:当茶文化遇见诗词,当都江堰的水流入红河,文明的魅力从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唤醒彼此内心的共鸣。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国与国的亲近,始于个体间的真诚相知 —— 正如她在杭州苏堤上的感悟:“苏轼修的不仅是堤坝,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今人与古人的精神桥梁。”
从湄公河畔到西湖之滨,阮玄英的 “情书” 既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告白,更是一份文明互鉴的邀约。当她带着中国茶种回到越南,当她的越南同学开始背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留学生的个人成长,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与邻邦共享智慧的动人篇章。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让陌生变得熟悉,让差异成为对话的起点,让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理念,在一杯茶、一首诗、一次行走中,悄然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