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叶剑英肺病发作,王敏清请示中央办公厅:请钟南山速速进京

史话笑谈本人 2023-05-29 22:04:59

图丨钟南山

前言

近些年,钟南山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实际上,钟南山很早就开始从事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了,而且成绩斐然。

病重的叶剑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钟南山其实为叶剑英治过病。这事要说到1979年,82岁的叶剑英身体亮起了黄灯,一向健康情况良好的他,开始出现了走路不稳,步伐减小的情况。

工作人员考虑到,叶剑英已经80多岁的高龄了,这些情况也不能说明什么,然而,到了7月份,叶剑英在山东视察工作的时候,感染风寒感冒了,没过几天,感冒转为肺炎。

这下,工作人员开始慌了,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危险预警。

他们开始劝说叶剑英去医院做个全身的身体检查,万一有什么问题,也能及时治疗,早日康复。

可是,这时候的叶剑英正在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日理万机,就算只需要抽出一天时间做个体检,叶剑英也做不到。

图丨叶剑英

既然叶剑英去不了医院,保健小组就只能见缝插针,趁着工作空隙时间帮叶剑英做些单项检查,但因为不是系统性的全身检查,保健小组一时也无法得到准确判断。

很快,叶剑英身体不适的消息传到了邓小平耳朵里,邓小平很了解叶剑英的性格,知道他不愿意的话,不管其他人说什么,都不会听的,因此,这事急不得。

1980年,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中央保健委员会正式成立了一个以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为主的医疗保健小组,定期为叶剑英检查身体,做些保健和医疗。

除此之外,这个医疗小组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搞清楚叶剑英的身体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为了不打扰叶剑英的工作时间,他们选择在午休的时候为叶剑英检查身体,大概是因为不需要耽误工作吧,叶剑英这次表现得很配合。

为了方便医疗小组的专家们观察步态,叶剑英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走,他的动作已经有些迟钝和吃力了,加上正值夏天,一动就一身汗,每次演示完毕后,叶剑英都要坐下缓上半天。

图丨301医院

因为总是检查不出问题所在,医疗小组的专家越来越焦虑,万一耽误了叶剑英的病情,该怎么向国家、人民交代啊。

对此,叶剑英的心态倒是不错,他甚至还会开玩笑安慰专家们,

“我患上的,大概是什么疑难杂症,这病说不定现在还没名字呢,你们这么用心的观察、记录、检查,也没给取个名,那我自己给它取个名吧,就叫难治之症。”

听了叶剑英的玩笑话,大家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一些。经过缜密周详的检查,叶剑英的病情终于被确诊了,他患上的是帕金森,这是一种慢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失调,会让患者动作、语言等其他功能减退。

帕金森是一种无法根治,只能控制的顽疾,它本身不算是致命性的疾病,但所引发的并发症,如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或是因为行动迟缓导致摔跤之类的,还是很危险的。

疾病确诊了,医疗小组开始日常照顾叶剑英的生活,此时,最不当回事的反倒是叶剑英本人,他压根没把病情放在心上,在百废待兴的时代里,叶剑英恨不得一天能有25个小时用来工作。

图丨叶剑英和邓小平

高强度的工作之下,叶剑英的身体也时好时坏,1982年开始,他的身体情况急剧恶化,一到天气不好的时候,他的肺病就开始出来作祟。

而叶剑英的治疗方式,是静脉输液治疗,不过因为他年纪大了,血管又脆又细,导致静脉注射的难度很大。

小护士面对叶剑英又有些紧张,发挥不太好,叶剑英安慰她,“这不怪你,是我自己的血管有困难,责任在我。”

1983年11月19日晚6点,叶剑英突然感觉胸闷,医疗小组马上组织检查,诊断后,他们认为,叶剑英患的是“记性高侧壁小灶性心肌梗塞”,必须卧床静养。

叶剑英很听话,乖乖休息了3天,没想到,情况并未得到改善,21日凌晨,肺炎发作,形势再度紧张起来。

好在医疗小组的专家们时刻关注着叶剑英的情况,及时诊治,使叶剑英脱离了危险。后来,叶剑英的情况慢慢好了起来,12月的时候,他的病已经痊愈,治疗肺病的药也停了。

图丨杨尚昆

好景不长,1984年1月,叶剑英的肺病再度复发,这一次,病情比上次更加严重。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当即指示中央保健办公室副主任王敏清参加医疗小组。

随后,王敏清和医疗小组的专家们一起入住叶剑英的家,在大家的精心治疗下,叶剑英的病情得到控制。

不过,因为叶剑英最近的病情一直在反复发作,因此,没有人敢因为这一时的好转便掉以轻心,果不其然,7月,叶剑英的病情再度恶化,出现持续高烧、呼吸困难的症状,一度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

医疗小组如临大敌,赶紧召开成员进行会诊,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眼下情况紧急,给叶剑英做气管切开手术才是最稳妥的方式,报上去后,中央也通过了这一方案。

7月11日,医疗小组为叶剑英实施了气管切开手术,术后,医疗小组24小时监视陪护在叶剑英身边。

过了一段时间,叶剑英的病情好转了,但是来来回回这么多次,大家也清楚,只有彻底解决肺炎的问题,叶剑英才能真正转危为安。

图丨钟南山

医疗小组再次召开会议,有人提出,叶剑英在呼吸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请一位呼吸系统方面的专家来参加治疗。

王敏清想到了钟南山,他将此事汇报并征得中央办公厅的同意后,王敏清给广东省卫生厅打去电话,让他们“请钟南山速速赴京”。

此时的钟南山身在广州,如果来京,最早也得第二天早上才能到。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王敏清晚上6点跟中央办公厅汇报了此事,晚上9点,钟南山便出现在了叶剑英的病房。

钟南山了解了叶剑英的情况:这时候的他多种疾病缠身,其中最威胁生命健康的就是肺病炎症,因为肺炎,叶剑英体温居高不下,呼吸困难,全靠呼吸机输送氧气,如果再加重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钟南山立刻感受到了如同泰山压顶般的压力,实际上,不只是钟南山,每一个为叶剑英“保驾护航”这么久的医疗专家们,每天都在提心吊胆。

图丨1949年八一庆祝活动

而且,不到一个月就是八一建军节了,这时候的叶剑英却还处于危重情况下,考虑到当下的情况,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通知各国驻华大使馆,今年八一不再举行例行的庆祝活动。

最令人担心的是,人民大会堂接到了“准备布置追悼会会场”的通知,除此之外,王敏清也要时刻跟毛泽东纪念堂管理局的局长徐静保持电话联系,让他们提前做好遗体保护工作。

所有人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也都在期盼着一个奇迹的降临。

针对叶剑英的情况,钟南山迅速给出了一套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医疗小组全体专家人员齐上阵,只为留住叶剑英的生命。

终于,叶剑英的性命保住了,他顺利度过了八一建军节,甚至在8月10号的时候,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直到10月23日,叶剑英的体温一直是正常的,肺炎也基本消失,他已经能够自主呼吸,不需要继续使用呼吸机去维持生命了。

这一意外发展大大出乎了医疗小组所有人的预料,毫无疑问,这次治疗的最大功臣便是匆忙赶来的钟南山,他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都是具有针对性疗效的。

图丨钟南山

顶级呼吸系统专家——钟南山

钟南山的实力已经通过治疗结果被证明了,在第一时间就想到钟南山的王敏清也是慧眼识英。

1984年,48岁的钟南山已经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呼吸系统专家了,他出身医学世家,母亲廖月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的高级护理专业,后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

父亲钟世藩则是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

说起父亲钟世藩,大概是对钟南山影响最大的人了。钟世藩9岁父母双亡,跟着叔叔长大,21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

图丨钟南山一家的合照

当时,他们班共有40多名学生入学,却只有8个人毕业,1930年,从协和医学院毕业的钟世藩,去到美国纽约立大学留学深造,拿到了该学校的博士学位。

当时,很多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生活,但是钟世藩从未考虑过这条路,从最开始,他就是抱着救死扶伤、报效祖国的心来到美国学习的。

1946年,国民党在广州成立了广州中央医院,钟世藩任副院长,一年后,他出任第二任院长。

1949年,国民党中央卫生部长命钟世藩携带医院的巨额资金,连夜撤往台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位卫生部长一夜三次登门。

钟世藩用一句很简单的话留了下来,“我是中国人,我要留在这里。”

蒋介石去到台湾后,钟世藩将清点清楚的财务,通通交给了当时的军管会,他所盘点的账本足足有400多页,从医疗器材到药品,每一样都标注的明明白白。

图丨蒋介石

1949年10月,叶剑英到达广州,刚刚接管医院的军代表李德奇提出,希望叶剑英能够为广州中央医院题写新院名,叶剑英欣然应允,提笔写下“广东省人民医院”这7个大字。

这一年,钟南山13岁,这也是他对叶剑英的第一印象。

1953年,钟世藩调到广州中山医学院做儿科主任,在儿科工作是非常忙碌的,经常有家长带着生病的孩子半夜来敲钟家的房门。

钟南山问父亲,“都这么晚了,为什么还要看病?”

钟世藩告诉他,“所谓医者本分,就是治病救人,不分早晚,不分时间。”

当时,钟世藩对年轻医生的病历要求很严格,他会随时抽查,若是发现谁的病历书写不规范,便会批评,

“病历就是给病人看的,人家看不懂,你写它干嘛?病历是一个医生的名片,也是一个医院的名片,从一个医生所写的病历,就能看出这个医生的水平,这个医院的质量。”

图丨钟南山

这番话深深地留在钟南山的心里,1955年,19岁的钟南山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路,他报考了北京医学院。

在这里,钟南山遇到了自己的爱人李少芬,说来也巧,当时,钟南山常常去看望一位姨婆,而李少芬常去看望一位姑婆,这位姨婆和这位姑婆恰好是一对闺蜜,于是,两个人认识了。

1960年,钟南山毕业了,他留校从事了放射医学教学,1963年底,他和李少芬领证结婚。

1971年,钟南山去到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做了急诊室的一名医生,这么多年,钟南山大都从事着理论相关的知识,对于临床医学没有太多体验,因此,他一去到急诊室,立马感受到了力不从心。

有一回,一个病人呕血,钟南山诊断后,以为病人是肺咳血,便把人送到了结核病防治所,后来再次会诊,才发现只是一根小鱼刺刺中胃小动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因为这次误诊,钟南山被调离了岗位,同时,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疯狂研究医学知识,半年后,钟南山拥有了四大本自己整理总结的工作笔记,在急诊方面,也已经熟练了。

八个月后,同医院的医生评价他,“他已经顶得上一个主治医师啦。”

图丨钟南山和李少芬

20世纪70年代,我国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情况比较多,在周恩来的关注下,我国掀起了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和研究工作。广东省卫生厅拨款10万,支持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成立了研究所,钟南山加入其中。

1979年,国家组织了一次公费出国留学选拔考试,钟南山榜上有名,10月下旬,他出发去到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学习。

当时,呼吸系主任用不冷不热的口气对钟南山说,“你先了解一下实验室,参加查看病房,一个月后,再考虑你适合做什么。”

这话听的钟南山一阵沮丧,不过,他冷静一想,来都来了,得给祖国争口气,得给中国医生争口气。

于是,他开始从最简单的开始,跟着英国医生巡查病房,了解病人的情况。因为钟南山作为中国医生,有中医基础,因此,他时不时会有些独到的想法和办法,去解决外国医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图丨钟南山在英国

有一回,医院收治了一位患肺原性心脏病的呼吸衰竭顽固性水肿的病人,外国医生们给他使用了一周的利尿剂,没有任何效果,危在旦夕之际,外国医生们提出加大利尿剂的剂量。

钟南山用中医的方法,观察到病人舌面干燥、无苔、深红,可能是代谢性碱中毒,便提出使用酸性利尿剂,酸碱平衡,以达到消肿的目的。

主任派助手做过血液检测后表明,病人确实是代谢性碱中毒,便同意了钟南山的意见。四天后,病人开始消肿,这一次,钟南山用实力赢得了外国人的尊重。

呼吸系副主任挺佩服地说,“看来,中国对呼吸衰竭疾病真有点研究啊。”

1981年,钟南山结束学业后回国,此后的他,依靠自己的真本事,成为了广东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的呼吸系统专家。

图丨非典

两次疫情下的钟南山

2003年,非典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这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最开始在广东爆发,钟南山义不容辞,在一开始就站在了抗击非典战场的前排。

面对从未经历过的非典,一时间人心惶惶、传言四起,钟南山力挽狂澜,在省卫生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自信肯定地告诉人们,“非典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接着,由钟南山牵头的专家团队,分离出两株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后正式宣布: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

除此之外,他还有针对性地创造出了被世卫组织誉为“独一无二”的三大治疗原则,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成功抢救率。

钟南山说,“医院是战场,医生是战士,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不冲谁冲?”

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便接收了100多名危重病人。钟南山全力以赴,一次连续工作30个小时后,他病倒了,发烧的症状和当时的非典症状很像。

钟南山自己在家隔离了几天后,确定自己不是被感染了非典,症状消失后,他便马上回到医院,继续投入战斗。

图丨钟南山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病毒再次席卷,已经84岁的他再一次站出来,他一边告诉大家“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踏上了去往武汉的高铁。

他和专家们商量后建议:立即封城,对感染者施行隔离,有效地避免了全国大规模感染。

一如和17年前一样,他坚定的告诉所有人,“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如今,中国的新冠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相比于乱成一团的国外,我们生活的国家,有太多为之奉献的人。

他们或伟大,像钟南山院士一样,奔波在疫情的最前线;他们或渺小,遵守着防疫规定,乐观温柔的继续面对生活。

1 阅读:49

评论列表

有为青年lyy

有为青年lyy

1
2023-05-29 22:28

厉害了

史话笑谈本人

史话笑谈本人

谈谈情,说说爱,一段情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