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市中级法院判决了一起涉及98万部老人机被远程操控并恶意扣费的案件。11月13日,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许多人表示自己也曾遭遇类似情况。
这一案件的恶性扣费手法看似复杂,实则对从事手机增值服务的犯罪分子而言,操作简单明了。他们通过对某公司生产的手机主板进行改造,植入恶意代码,然后将这些“带病”的主板销售给生产老人机的厂家,从而实现持续的非法收益。这种模式可谓是“稳赚不赔”。
令人担忧的是,老人机“中毒”并非首次。今年早些时候,某地公安局就披露,发现全国范围内有超过1400万部老人机被植入木马病毒,非法获利超过亿元。此次98万部老人机的事件再次暴露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反映出成熟的作案模式和完整的利益链条。这些恶意代码的存在已经相当长久,使得从源头进行监管和治理变得异常困难。
为何犯罪分子偏偏选择老人机作为目标?显而易见,他们深知老年人对网络通讯知识的匮乏,缺乏对扣费信息的敏感度,正是这一“软柿子”群体成为了攻击的首选。使用这些手机的老人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自动订购扣费业务,即便他们或家人发现异常,也难以追溯原因,常常误以为是操作失误或通信商的错误。而老人机市场本身的乱象、生产流程的不规范,以及低标准化程度,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大量“带病”老人机的流入,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要彻底根除这一问题,仅仅依靠对犯罪团伙的打击远远不够,更需要从产业链的上游进行整治。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生产厂家的抽查频率,提高处罚力度,定期排查,切断生产厂家与恶意服务之间的非法利益链。
根据2021年的统计,我国有1.4亿老年人正在使用老人机。这些功能简单的设备承载着无数老人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我们必须明确,老年人不应被视为“软柿子”,更不能被当作“韭菜”随意割取利益。老人机虽然设计简单,但在规范与监管上绝不能掉以轻心。只有提升标准、细化规范、强化监管,才能为老年人的数字生活构建更安全的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