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郸的客栈里,恰逢冬至佳节,我独自一人抱膝坐在灯前,只有我的影子陪伴着我的身影。
此刻家中的亲人们也许正围坐到深夜,他们的话题应该少不了我这个远在他乡的游子。
赏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深刻表达了诗人在冬至夜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岁末,当时白居易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在唐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朝廷放假,民间热闹非凡,人们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呈现出一派过节的景象。而白居易当时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
全诗共四句,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直接描绘了诗人在邯郸驿舍过节的情景。诗人通过“抱膝”二字,生动地勾勒出自己枯坐的姿态,而“灯前”和“影伴身”则烘托出夜晚的孤寂和冷清。这里的“伴”字,巧妙地将“身”与“影”联系起来,赋予影子以人的情感,使得诗人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后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则笔锋一转,不直接写诗人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在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这种从对面着笔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也更加广泛地触及了读者的共鸣。
《邯郸冬至夜思家》的特色在于其质朴无华的语言和含蓄的韵味。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奇特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诗中无一“思”字,却处处含着“思”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此外,诗歌的构思精巧别致,通过想象家人的情境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从对面着笔的手法,不仅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邯郸冬至夜思家》以其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精巧的构思,深刻表达了诗人在冬至夜的思乡之情。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普遍人类经验的描绘,其情感真挚、构思巧妙,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白居易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也能够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普遍渴望与珍视。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以自然景物、爱情以及社会现象为主题,以平易近人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称赞。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