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战场越来越激烈,俄军拼命向前冲锋,无论是乌军还是雇佣军,一个不留,在兵力、火力数倍于乌军下,俄军尚未对红军城发起总围攻,在常规武器都用的情况下,核武器成俄罗斯唯一的致胜法宝,就在战争持续升级时,一则拜登政府试图刺杀普京的消息爆料出来,俄罗斯政治嗅觉立刻爆发,兴师问罪美国,这场博弈背后暗藏什么风波?
俄军打法残暴至极,美雇佣军一个不留
俄军在调整战术打法后,北约雇佣军的伤亡人数急剧上升,甚至连美国雇佣军都在劫难,据CNN报道,至少有20多名美国雇佣兵丧失生命,有些尸体被遗弃在前线,无法举行葬礼,也不能在法律上得到承认,在顿巴斯地区,俄乌双方的尸体几乎遍布每一寸土地,除了大批俄军和乌军外,至少五名美国雇佣兵的尸体也被丢弃在了战场上,俄军对待外国雇佣兵的态度非常残酷,只要出现在战场上,都会遭遇致命袭击。
在一场极小的炸桥战斗中,乌军跟3名美国雇佣军在距离桥梁约500米的地方,遭遇俄军7.62毫米机枪的疯狂扫射,美国雇佣兵被迫躲藏在一条浅水沟里,无法移动,乌军继续喝俄军展开激烈对射,并利用标枪反坦克导弹攻击俄军装甲车,同时还用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压制桥梁附近的俄军防线。
但俄军的机枪火力持续不断,加上无人机出现在战场上,美国雇佣兵雷德内克利用无线电系统,向指挥部报告了现场情况,建议撤退并放弃任务,但指挥部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命令继续执行炸桥任务,要求坚持战斗,在作战过程中,雷德内克尝试用霰弹枪击落无人机,但未能成功。
俄军发起两波反击,乌军机枪手在短短几秒钟内,就被俄军的火力击中头部,一名福特的美国雇佣兵也因失血过多阵亡,三名参与任务的美国雇佣兵中,仅有雷德内克一人侥幸存活,在事后回忆时表示,自己能幸存完全是运气和丰富的经验,俄乌战场就是一台无情的绞肉机,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或延误,都可能直接丢掉生命。
北约军事主席口出狂言,核武器成致胜法宝
俄乌战争的本质,是普京想要夺取整个乌克兰,早在2014年对克里米亚的军事占领,很多激进派俄罗斯人普遍认为,普京的行动相对节制,没有直接吞并整个乌克兰,把重点放在了维护俄罗斯的“核心利益”上,这种方式虽然得到国内一部分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也为普京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局面。
但对很多极端民族主义者而言,普京的手段过于温和,无法满足对“大俄罗斯”复兴的野心,俄罗斯应该占领整个乌克兰,重新找回苏联曾经的辉煌,可吞并乌克兰的最大障碍,就是因为有北约,自冷战结束后,北约的东扩战略一直是俄罗斯的心头之痛。
特别是在2022年,乌克兰在美国和北约的支持下发动了秋季攻势,在哈尔科夫和北赫尔松战役中大获全胜,成功收复了超过四千平方公里的领土,导致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进行动员,宣布调动30万预备役兵,在这个阶段,乌克兰还请求美国放弃限制远程导弹,这会帮助乌军更好限制俄军的进攻,但拜登担心普京用核武器,所以未能批准。
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曾表示,如果不是俄罗斯有强大的核武库,北约军早已下场参战,因为北约的军力和资源远超俄罗斯,人口总数超过10亿,经济总量更是是俄罗斯的8到10倍,加上乌克兰民族精神正是最巅峰时刻,在常规武器方面,俄罗斯想避免彻底被击败,只能依赖核武器作为最后的防线。
在很多俄罗斯网友看来,如果俄罗斯放弃或削减核武器的规模,将面临灭顶之灾,因为这一“最后王牌”被削弱,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将会严重受损,这是他们抵抗西方的最后希望,不仅是武器,更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甚至可能成为对抗北约的唯一有效手段。
拜登退位被报复,普京迎来最佳时机
拜登意图刺杀普京传的沸沸扬扬,俄罗斯更是向联合国递交声明,所有的一切都是与利益和个人恩怨有关,早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相对平稳,两国间的摩擦较少,俄罗斯和欧盟的关系得到了明显的升温,在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普京曾公开表示,俄罗斯“像一只聪明的猴子一样,坐在山顶上看着中美的博弈”。
可在拜登上台后,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俄美关系快速恶化,为了阻止“俄欧一体化”,和美国对全球单极霸权的维护,拜登再次将俄罗斯和欧盟推向对立面,加上俄罗斯在战场上丢掉几十万人姓名,苏联家底也快被打光了,北溪管道被炸,乌克兰切断能源合作,只能将责任全部推到拜登身上。
在私人恩怨方面,在奥巴马执政时期,拜登作为副总统访问莫斯科时,普京表达了推动两国免签政策的愿望,作为副总统的拜登,却用“没有实权”为由,婉拒了普京的提议,会场灯光突然熄灭,记者们纷纷起身离场,普京冷笑面对拜登,没有做出任何进一步的表态。
这一幕无疑深深刺痛了拜登的自尊心,你不过是一个“权力不大的副总统”,也为他后来反普京立场埋下了伏笔,公开批评普京为“杀人犯”,并在多个场合表现出对普京的极度反感,双方的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在俄乌战场上问题全部爆发。
除了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损失,普京和拜登的恩怨,还有对美国国内的影响,希望恶化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关系,让特朗普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国内,满足俄罗斯对乌克兰的需求,实现大俄罗斯帝国,千万别小看这场大国之间的博弈,就像古代打仗一样,文字的力量有时候比武器更要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