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里闲来无事,翻开《史记》想解解闷,怎奈原文晦涩难懂,读起来甚是吃力。只得不断查询资料,才勉强看了进去。
第一篇便是《五帝本纪》,我们知道上古时期有三皇五帝。此篇并未提及三皇,且从五帝开始着手。历来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既无法统一,以下内容只按《史记》来写。
提到这段历史,便不由自主想到“公天下”、“禅让制”。想起小时候学的历史,只知尧因自己儿子顽凶,不可托天下,而传位于贤者舜,而后舜又以同样的方式将帝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不徇私,而用贤能,这段故事历来被人称颂。
由此来看看真正的史料记载是如何。
一、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 引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以上写黄帝所处时代背景,及其功绩。在轩辕黄帝的时代,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却无力征讨。于是轩辕黄帝以武力征讨不服从的诸侯,使诸侯纷纷归附,此外,他也修德振兵,治理五气,抚慰万民。与炎帝三战而胜,又在涿鹿之野与蚩尤作战并将其擒杀。经由此番,诸侯皆尊轩辕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的地位。因黄帝具备土德之瑞,土色黄也,故称黄帝。
轩辕黄帝为五帝之首,后娶了西陵之女,也就是嫘祖,生两个儿子,长子名玄嚣,又号青阳,次子名昌意。
二、帝颛顼
颛顼帝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引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由此可见,黄帝崩,传位于高阳,即颛顼帝。此上描述也可看出颛顼帝沉稳而有谋略,又能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按不同地质而种植五谷或树木。凡日月所照之处,无不归服。
三、帝喾
帝喾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引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帝颛顼崩后,立玄嚣的孙子高辛为帝,便是帝喾。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蟜极的儿子。
帝喾生来聪敏,能够普施恩惠,上顺天意,下应民心。能洞察微妙之处,仁德威严并行,天下莫有不从。
四、帝尧
尧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引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帝喾原本是传位于尧的哥哥挚,然而“挚不善”,这里应该是不善于治理国家,能力不足的意思,所以又立了尧为帝。
尧帝名为“放勋”,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望之如云,就之如日。富贵而不骄纵,九族和睦。百官各司其职,与各诸侯国也能和睦相处。
五、帝舜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之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引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帝舜
尧想找一人以承接天下,放齐推荐尧的儿子丹朱,而尧知丹朱秉性顽劣而不肯采纳。又让在贵戚与疏远隐匿者中选举一人。众人皆说有一人名“虞舜”,是一个盲人的儿子,父亲顽劣,母亲奸诈,弟弟傲慢,仍能恪守孝道。便欲试之,是否如传言一般,于是让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舜让二女与他同住到家中,并让遵守妇道,尧对此很满意。于是让他慎和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五典能从。又令参与百官之事,百官事物都能有条不紊地执行。令其在四门迎宾,四门之处皆是恭敬和睦。使其入山林川泽之中,便是雷风暴雨也不迷路。经此考验,尧视舜为圣人。
此后便教舜执政,尧崩后,将政权授于舜。
以上便为五帝之说,根据《史记》记载整理得出以下关系图。
黄帝家族关系图
书中并未提到尧的两个女儿名字,在《列女传》·卷之一 母仪传中提到“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故在图中写为娥皇女英。
黄色箭头为传位顺序,依此图可见,尧虽禅让于舜,后舜又禅让于禹。然而终是一家人。舜一支自穷蝉以来,皆是庶民,且舜与尧和禹竟相差四代。而禹和尧竟是同辈。
禅让制立贤不立子,比起世袭制度又先进了很多。若只能传位于皇帝的子孙,则可选范围大大受限,有一代子孙不贤则易出现昏君,如此则危于天下,百姓亦受其害,使民不聊生。然而禅让制也有其缺陷,在可选范围增加的同时,君主之位竞争也更加激烈,容易有内乱的产生。
无论哪一种制度,都会有其利弊,都是符合当时背景下的产物。所以也不必纠结于哪一种制度更好,也许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史记
阅读《史记》的过程虽然艰辛,但我深感古人的智慧和伟大。他们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们的文化传统。
希望大家也能有机会阅读《史记》,感受到古代智慧的魅力,从中汲取启发,为我们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借鉴。
禹那一脉太夸张了高了舜四辈?
六七十有娃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