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在古董圈与拍卖场中,钧瓷的投资回报率向来可观。同一件钧瓷珍品,在短短十年间,价格涨幅逾300%,此类情况屡见不鲜。钧瓷精品数量稀缺,弥足珍贵。其窑变釉色如同油画,斑斓奇幻,色彩交织之间,尽显自然妙趣。在国际大型拍卖会上备受西方人推崇。
民国时期,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提到:“唐宋人尚青,明清人尚红,近日西商则重紫,均窑紫器一枚价万金。”这一时期钧瓷收藏热潮汹涌而起,价格随之大幅攀升,其势不可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145dd5dd9ab8daeee6b8ae10f997e67e.jpg)
同时,众多窑口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烧造钧瓷,期望从中分得一杯羹。例如清末民国时河南卢氏父子所制钧瓷,即“卢钧”,其制作精良,足以乱真,甚至曾被误认作传世宋钧。故而当时古董商中流传着“谨防卢瓷,小心上当”的警示语。
实际上,最初的钧瓷却并非高高在上的奢侈品。金元时期,钧瓷烧制遍及多地,民间对其所产盘、碗、瓶、炉等日用瓷需求量很大,无论是寻常百姓家中,还是市井街巷的店铺里,钧瓷的身影随处可见,可见当时的钧瓷是非常接地气的。直至晚清民国,随着钧瓷在古玩市场中的价值日益凸显,“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才开始在坊间流传开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6f4cc4cee68d9d215561466b8e94a895.jpg)
钧瓷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相关记载始见于明代吕震所著《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钧窑,作为北方名窑之一,被归类于青瓷系列。近年来,关于其创烧时间及官窑烧造时间的讨论最为频繁。北宋时期是否存在钧窑,学术界对此一直有争议。不过,原先被认为是北宋的原清宫旧藏、底部标有数字一到十的钧瓷,目前已被海内外多家大型博物馆和拍卖行重新鉴定为元明时期的作品。
金朝灭亡南宋后,河南地区归入金人版图。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即公元1184年),此地更名为钧州,此时距北宋灭亡已近60年。由此可以确定,“钧窑”这一名称始于金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d90037db906eb252244f87cdd378d73a.jpg)
在古代,钧瓷凭借其独特的色彩与质地,备受赞誉。明末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均州窑,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紫若墨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明张应文在《清秘藏》中也写道:“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这些精妙的描述不仅生动地展现了钧瓷丰富的色彩层次变化,还着重强调了纯色以及底款的关键价值所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14dce334ce540d5d756fe4735dd682b1.jpg)
钧瓷之美,还在于其独特的“蚯蚓走泥纹”。由于钧瓷在高温窑火的淬炼下,釉层熔融流动,形成独特的透亮线状肌理,形如雨后蚯蚓在泥泞中逶迤穿行的痕迹,故而得名。这种充满自然意趣的釉变现象,不仅是钧瓷的视觉标识,更因其工艺的不可复制性,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辨别钧瓷真伪的重要要点之一。
金代时期,钧瓷窑场以禹州为中心迅速向周边扩散,河南多地分布有窑口,其影响力波及河北、山西、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地,从而形成了庞大而壮观的钧瓷窑系。由于各地因胎土的差异,所烧制的钧瓷在呈色上也各具特色。所用乳浊釉瓷器与北方同期的其他乳浊釉瓷器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7189f7c5fc6efb2088cf8053936a970e.jpg)
元代时期,由于胎土淘洗不够纯净、杂质多,外加胎体烧结也不充分,导致大多胎质粗松。因胎土粗松,釉料吸附性变强,所烧造后的瓷器大多釉层肥厚,多棕眼、釉泡,光泽欠佳。此时的钧瓷主要以日用瓷居多,涵盖生活用具与祭器等,皆呈现出敦厚拙实的风格,线条刚劲有力,构图简洁明快。
明代时期,钧瓷在仿宋方面达到了极致,主要用于陈设。其釉面平滑光亮,紫斑红如鸡血般鲜艳夺目。相较于金代的钧瓷,明代的钧瓷胎土更为细腻,器底胎质为深色,采用灰、黑褐加酱色护胎釉来彰显独特的铁足风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84e047bfc6c46c85dbc98f5bed1a941d.jpg)
清代时期,景德镇御窑仿钧瓷的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雍正年间,嘉庆、光绪年间也有烧制。其特点显著,一是仿北宋红釉,器底少见支烧痕迹;二是以天蓝、月白为主色调,雍正官窑仿钧瓷大多带有篆书刻款,易于识别,且典型特征为不见蚯蚓走泥纹。此外,这一时期还成功创烧出窑变釉等钧瓷新品种,如火焰红、火焰青等,为钧瓷家族增添了新的光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9ab16274a33c42c5f356327c5e01b288.jpg)
钧瓷之所以珍贵无比,除了其造型浑厚端庄外,最突出的方面体现在两个关键之处:其一,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不可控的窑变现象,每一件器物的颜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含有铜质的釉料经窑变后可能会是海棠红、朱砂红,也可能是鸡血红等绚丽多彩的釉色。这些颜色彼此渗化,相映成辉,有“进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其二,钧瓷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从选料到最终烧成需历经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而极低的成品率更是使其珍贵程度倍增。
钧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的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古往今来,“黄金有价钧无价”“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等说法广为流传。其独特的窑变艺术,凭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色,深受瓷器爱好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