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丁元英本身不会开车,以前出行都有司机,后来隐居市井,便更随意了。
只是后来,他忽然得到了一辆100万的宝马,怎么来的呢?
原来是他当年和好友正天集团的老总韩楚风打赌,结果被证实他又赢了。
韩楚风的车子买了100万,打个七折也要70多万,他默默把这个赌注给丁元英捎了过去。
对于一个不会开车的人,丁元英拿这个车有什么用?韩楚风有他的用意。
他知道芮小丹和丁元英之间微妙的关系,让芮小丹开着这宝马回去交给丁元英,显然让她给丁元英当司机了。
只是芮小丹一直把车停在车库,出行从来都不用。
有一天,芮小丹心血来潮要带着丁元英出去吃面,结果却是拉着胳膊往大门外走,没有去地下车库。
丁元英很好奇为何有车开,却还要打车出行。
芮小丹直言道:
“那种车是我能开的吗?”
芮小丹是一名女警,阶层和收入都一般化,而丁元英是隐没尘世的金融界奇才。
两个人在古城相遇相爱,是一段奇妙的缘分。
但是芮小丹心里考量得很清楚,两个人阶级不同,她见识过丁元英的品位和圈层文化,她觉得自己遥不可及。
她甚至形容过,她和丁元英之间,就像两条相交线,有过短暂的交汇,但是终究是渐行渐远。
以后她是要去德国的,而古城这样的地方,也不是能一辈子圈住丁元英这样的大佬。
她只想要趁着现在,好好爱一个人,不留遗憾。
这件事,在她和歹徒生死搏斗时,持枪歹徒朝她的脑袋开了一个哑弹时,忽然就想清楚了。
生命只有一次,如果那颗子弹没有被卡住,她和丁元英之间就没有故事了。
那一次劫后重生让她坚定了决心,在大雨磅礴的相拥中,两人终于袒露了心声,确认了关系。
02然而面对芮小丹宁可去打车也不愿意开那一辆闲置的宝马时,丁元英却说了一句话:
“你着相了!”
芮小丹一时愣住了,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丁元英说了一番话:
“佛教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本质。”
这里的“相”指的是某一事物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的认识或概念,它可以是有形的(可见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即意识)。
佛教教导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或个体意识,因为这样会让人迷失在表象之中,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
通过不“着相”,人们能够超越表面的束缚,洞察事物的真实本质,从而成就大智慧。
芮小丹眼里,价值高昂的宝马车是一种奢侈品,与自己普通阶层不匹配。
而在丁元英眼里,不管是什么牌子的车,创造的初衷只是为了为人类提供代步工具。
当然,丁元英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他曾坐拥许多财富,成为上流社会的金融奇才,见识过大千世界,见识过真正的名流与奢华世界。
可是在他眼里,几万块一瓶的红酒,和几块钱一瓶的啤酒,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它们同样只是一种酒水。
他对住所也不讲究,住过豪华居所,但哪怕是没有空调的闷热的房子,他也能住。
他对吃的也不讲究,食遍世间美味珍馐,但是就吃一碗街边小面也很满足。
过年的时候,不好买吃的,他就抱两箱方便面回家,也能对付一段时间。
丁元英的一席话,醍醐灌顶,可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生活中有些人,一味地追求奢侈品和名牌,哪怕自己够得很吃力。
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内在、健康、品德,以及价值和意义。
有些人执着于整容,认为拥有美貌就能征服世界,却忽略了自我认知的提升,忽视良好的品格。
还有一些人,以貌取人,以对方外在的一些物质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而那些东西并不代表一个人的素养与人品。
有太多人,过于注重外在的表象,而忽视了生活的真谛,多元价值和内在的幸福。
03听闻丁元英一席话,芮小丹却说:
“怎么叫着相了?任何物质都得有一个体现它性质的相,只要着对了就是不着相!”
第一次读这句话时,觉得这只是一句不甘心被男朋友教育的没能量的反驳。
然而反复琢磨之后,却也佩服芮小丹的反应能力。
她和丁元英可谓是棋逢敌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高度。
芮小丹并不觉得丁原英是自己的男朋友,自己就可以随意开他的车,动用他的一切资源和圈层。
她心里明白,不论任何时候,她芮小丹只是她自己,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依附谁,也不攀缘谁。
正是她的这一份清醒自持,赢得了丁原英的尊重和敬爱。
而“着相”这个词,用来诠释后来刘冰的结局,再合适不过。
刘冰原本只是一个卖二手唱片的混子,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后来机缘巧合下,成为了格律诗的一名小股东。
当他的新世界大门被高人一点点打开以后,他扒开井沿看到了不一样的阶层。
他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和美好的幻象给蒙蔽了,觉得自己就应该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当他开着丁元英价值100万的宝马驰骋在北京街头,与高阶层人士打交道时,他已经忘了自己是谁。
他完全忽略了他个人的能力和品德都远远不够支撑那样的生活,直到后来他走上了歧途,结局令人唏嘘。
《一代宗师》里有句话:
“人活在世上,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活成了里子。而只有里子,才能赢得真正的面子。”
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
写在最后
我们常被社会时钟催赶着前进,在适婚年龄焦虑于婚姻的形式,却忽略了爱情的本真;
在职场中为头衔和薪资盲目竞争,却忘记了自我成长与价值实现的初心。
从群体的盲目消费热潮,到个体对他人认可的过度依赖,皆是“着相”的表现。
我们在这些虚幻的“相”中耗费心力,换来的往往是更深的迷茫与空虚。
如何才能“不着相”?
这需要我们修炼内心,培养敏锐的觉察力,在生活的琐碎与喧嚣中时刻审视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学会放下对既定结果的执念,以平和、开放的心态接纳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正如《金刚经》所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当我们能拨开层层表象的迷雾,触及事物内核,依心而行,不被外界的评判和标准绑架。
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寻得一方宁静自在的精神栖息地。
领悟到人生真正的丰盛与安宁,以“不着相”之态,拥抱生活的本真与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