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铜镜文化源远流长,历代铜镜上丰富多样的纹饰,折射出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征,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与铜镜相关的传奇故事,其中“铜镜仙”便是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奇谈。《博异志》里记载了一则关于“铜镜仙”的离奇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陈仲躬的书生。
书生所见奇闻自唐代以来,学子们通过自荐来寻求出路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人因此借助科举考试改变了人生轨迹。因此,在一些重视教育的家庭中,读书与参加科举被视为一条永远不会走错的“正途”。陈仲躬出生在天宝年间,家境殷实,从小生活富足。父亲常常教诲他,只有勤奋读书,步入仕途,才能使家族继续繁荣昌盛。这个书生十分热爱读书,连续参加了多次考试,却在诗文方面始终不见长进。为了提升自己,他专门拜访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虚心请教。老先生对他说:“诗文往往源于内心的感悟,你需要抛开过去舒适的环境,去一个僻静的地方静心研习,才能有所收获。”听了老先生的言语,陈仲躬感到颇有道理,于是向父亲讨了些路费,背上行囊踏上了旅途。
到达洛阳后,他感受到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便萌生了留在此地专心写作一段时间的念头,希望借此弥补自身的不足。许多贫困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往往只能栖身于简陋的居所,而陈仲躬却因有“靠山”撑腰,直接前往城内寻找宽敞的大院,最终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宅邸。这个院子十分宽敞,静谧的氛围令人印象深刻。陈仲躬甚至没有仔细讨论价格,便当场决定租下。刚搬进来时,街坊邻里常常窃窃私语,但无人主动与陈仲躬交谈。对此,他并不在意,依旧每天专心读书,偶尔灵感涌现时便写几首诗文,借着夜晚的宁静慢慢欣赏斟酌。时间久了,邻居们见他为人正派,是个读书人,便悄悄透露了一个秘密:“你宅子里的那口井,常常发生淹死人的事情,所以房子一直没人敢租。正巧你来了,房主见你诚心租房,又没有多打听,就赶紧把房子租给了你。”
陈仲躬听到这句话,顿时感觉脊背发凉。但很快他又一想,自己堂堂正正读书人,行为端正,何须怕影子斜?枯井里溺死了人又如何,难不成还能闹鬼不成?不远处住着一个小女孩,她每天都会到陈仲躬的院子里转悠,还时常去瞧瞧那口井。陈仲躬对此并未放在心上,毕竟孩子们大多天性好奇,他也就没有加以阻止,依旧每日关门读书。有一天,那孩子进了院子后便再也没有出来。陈仲躬只听到孩子的家长赶来,他打开门一瞧,几位邻居正焦急地四处搜寻,还问道:“书生,你有没有看到我家姑娘?”陈仲躬摇了摇头,只是说道:“那孩子每天都会来玩一会儿,但很快就走了。”他话还没说完,突然想起那口井,立刻跑过去探头向下看,但什么也没看到。姑娘的家人坚信孩子一定在这个院子里,因为她每天除了来这里,哪儿都不去,他们依旧在院中不断寻找。过了很久,几个人哭着对陈仲躬说道:“书生,我们明白你是好人,但我们还是得在井里捞一下,若是找不到什么,日后绝不会再来打扰。”陈仲躬明白对方急于寻找孩子,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打捞工作持续了一整夜,陈仲躬也熬夜未眠,手捧书本,时刻关注着院里的动静。果然,一具冰冷的尸体被打捞上来。幸好这件事与陈仲躬无关,大家也都相信了他,这一家人终于离开了。原本一切只是耳闻,然而现在,一个活生生的女孩就在自己眼前溺亡,陈仲躬也开始怀疑这口井是否真的有问题。一天夜里,陈仲躬读完书正要入睡,忽然又想起那口井,便起身前去察看。他低头一看,突然发现井中有一位容貌秀丽的女子,她的装扮异常华美,一双眼睛直直地盯着井口的书生。陈仲躬明明遇到了鬼,却发不出声音。那女子仿佛有一种无法形容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他。
他也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几乎要迈步朝那女子走去。幸好在关键时刻,理智战胜了情感,他想起此生还有更为重要的使命未完成,猛然惊醒,迅速抽身离开了那口井。为了防止再次受到诱惑,翌日清晨,陈仲躬便出门寻来木匠,将这口井紧紧封住,只留了一个小孔。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一切风平浪静,陈仲躬渐渐将这件事抛诸脑后。夏季迅速降临,洛阳却面临着严重的旱灾,水资源匮乏四处可见,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陈仲躬也不例外,他每日仰望天空,期盼着甘霖降下,然而天公却始终无动于衷。正当他叹息不已时,忽然想起院子里还有一口井。从小眼向下望去,井中水光潋滟,水位竟然没有下降,这无疑是解了眼下的燃眉之急。
陈仲躬挥起大锤,几下便将木板砸得粉碎,随后又搬起一块石头朝井底猛砸。然而,依旧没有听见水声,似乎水井又重新干涸了。他感到疑惑,难道刚才的一切只是自己的幻觉?几天后,院外忽然传来敲门声。陈仲躬开门一看,眼前的女子让他觉得格外眼熟。他努力回想,终于认出这正是那位“井中之人”。陈仲躬猛然忆起那个曾经掉入井中的小女孩,厉声质问:“你为何害人性命?”那女子声称自己是敬元颖,镇定自若地回应:“毒龙相逼,我也是无可奈何。”随后,那名女子开始向陈仲躬娓娓道来一个自西汉时期便开始的故事。
镜中仙之谜院子里的这口井并非唐代所建,而是由西汉时期的周勃所开凿。据传,曾经在洛阳城内藏匿着五条毒龙,其中四条已无踪迹可寻,唯一剩下的那条则将这口井视作自己的巢穴。毒龙性格残暴,视人命如草芥。每当它选定目标,便会伺机将人拖入井中,吞噬其鲜血。自汉代以来,宅院历经多次翻修,但那口井却始终未变,至今已有3700多人坠入其中。敬元颖并非天宝年间的人物,而是生活在唐朝建国初期的人。她偶然经过这口井,失足掉了进去。因敬元颖容貌柔美,龙王便与她达成协议,让她去引诱凡人坠入井底,成为毒龙的祭品。敬元颖本以为自己还有机会重返人间,便答应了这个请求。没想到,岁月匆匆流逝,害了无数性命,而毒龙却从未有过释放她的念头。陈仲躬感到十分惊讶,似乎也能够理解敬元颖的难处,便问:“既然你已经出来了,为什么不赶紧逃走?”敬元颖长长地叹了口气:“你所见只是幻影,我的本体依旧困在井中,根本无法脱身,又能逃到哪里呢?”接着,她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只要你能下井清理淤泥,我便有机会重见天日。”陈仲躬当即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会妥善处理此事。话音刚落,他便立刻赶往城中,寻找曾经的那位木匠,希望能与他一同下井清理。他实在无法忍心拒绝那可怜女子的请求,索性暂时将个人安危抛诸脑后。在木匠开始下井前,陈仲躬叮嘱他说:“无论你在井中发现了什么,都一定要带回来。”井底的淤泥很快被清理干净,木匠只从中带上来了一面铜镜,除此之外一切如常,没有任何异样。
陈仲躬百思不解,反复思索后,他将铜镜细心擦拭干净,这才看清了它最初的模样。铜镜的直径为七寸八分,背面刻有28个字,象征着各个星宿和天象,整体并无太多特别之处。然而,敬元颖迟迟未现身,陈仲躬便将镜子供奉起来,每日悉心擦拭。随着时光流逝,他逐渐将敬元颖淡忘,唯独将镜子妥善珍藏。一个深夜,陈仲正专心读书时,门忽然被推开了。敬元颖走上前去,向他深深施礼,感激地说道:“多谢相公大恩,妾身方得以脱离苦海。”陈仲躬再次回头时,才惊觉那珍藏多年的镜子竟然消失无踪,直到这一刻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敬元颖正是那镜中仙。敬元颖面对救命恩人,连忙解释道:“师父一共铸造了十二面铜镜,我是第七面,铸造的日子正是七月初七的午时,因此那天便是我的生日。贞观年间,我曾被一名婢女丢入井中,那井极深,又因龙王的恶气而作祟,导致毒龙受其驱使,残害人命。多亏相公出手相救,我感激不尽。只是希望相公务必明日离开此宅,否则将有大祸临头。”
陈仲躬此刻反而有些恼火,本以为敬元颖答应过只要救她脱险便会前来报恩,却没想到她之前说的一切竟然都是谎言,她不过是一面铜镜罢了。此刻,敬元颖又催促陈仲躬赶紧离开宅子,这让他心中顿时燃起一股怒火。他反问道:“你说让我搬就搬,我凭什么还要信你?再说,我的书都在这里,明天就要搬家了,我哪有时间收拾?就算收拾好了,我又能去哪儿找一间合适的屋子?”敬元颖微微一笑,显得格外迷人:“你只管收拾,其他的交给我处理。”陈仲躬接着问:“那你为什么要化作美女来指挥我救你呢?”他听到的回答让他一时语塞:“不过是投其所好罢了。”回想起最近发生的种种怪事,陈仲躬不得不信服敬元颖的话,连夜开始整理行装,第二天便唤来马车准备搬迁。出乎意料,两名男子忽然出现在他眼前,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们正好有一间空房待租,请先生过目,不知是否合意。”
陈仲躬猜测这个人或许是敬元颖派来的,便跟随他们前行。那座宅子位于繁华的闹市之中,面积更为宽敞,环境也更加优雅,显然至少是王爷级别的人才能住得起的地方。陈仲躬考虑到自己剩余的钱或许不够租下这样的大房子,于是说道:“我确实有意租住,但恐怕资金不足。”对方连忙抱拳道:“租金与房契已经全部交割,先生可以安心入住。”陈仲躬搬进新居后,继续潜心读书。一天,他在街上漫步时,忽然听到有人议论:“清化里的那口古井塌了,连带着房屋一起倒下,场面极为骇人。”这番话让陈仲躬不禁感到一阵寒意,那不正是他曾经居住的地方吗?显然,敬元颖并没有欺骗他。自那之后,陈仲躬的文思如泉涌,所作诗句常常引发巨大的反响。对于自己突然的才思激发,他也无从解释,只是随心所欲,将心中所感写下。参加科举考试时,他亦能轻松夺魁。
有一天,他再次在书中看到铜镜背后相同的字,曾经未能理解的含义,如今才豁然开朗:原来那铜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