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作为中国人日常使用的家伙事儿,所承载的文化认同是不可忽略的。
要形容对陌生人的关怀,也不过就是一嘴“多添一双筷子的事儿”。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却被有心计的毒教材给盯上了。
看到这本国内知名出版社书上的插画,许多大人都眼前一昏,到底是谁教孩子要把筷子这样插在饭上的?
别小看了筷子的插法
筷子背后藏着大大的文化秘密,它不仅仅可以拿来吃饭,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和礼仪重要载体。
一双筷子头圆尾方长约数寸,这不仅是为了实用,更是寓意着“天圆地方”的古老哲学。
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里就详细记载了筷子的使用方法,那时候的人们,使用筷子时收放有度,举止优雅。
吃饭时不能用筷子在碗里挑拣食物,也不能用筷子敲击碗盏,这些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然而直接把筷子插在饭上,这不是跟祭祀时给老祖宗上香差不多吗?
而说到“毒教材”事件,这可是让家长们对儿童教育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家长们担心,不当的教材内容可能会误导孩子,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正如这本小百科,虽然不是每个孩子必看的教材,但总会有孩子愿意了解更多的知识而选择购买。
由此也可以看出,毒教材的编写者越来越隐蔽了,从最开始的将怪异形象明目张胆的放在孩子的学校书本上,转向了课后百科全书。
因为内容的丰富让审查有时候变得不那么严谨,但是毒教材事件出现后,有关部门就应该提高准入门槛了。
但时至今日,如果不是孩子的家长发现了这些不良图书,还不知道每天给孩子看的竟然是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毒教材又重现江湖
曾经的毒教材事件多么令人后怕,至今犹记得在新疆的教材之战。
在新疆,一场文化的暗战曾经悄然上演,而这场战争的武器,竟是孩子们手中的教材。
那些教材中编入了大量极端思想的文章,宣扬“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思想,这无疑是对国家认同感的挑战。
还有香港教材事件,旧版教科书中的内容可能会让学生认为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政治、贸易等制度的冲突。
而新版教科书则更明确地指出了英国的侵略行为,强调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
香港这个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其教育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迁。
而其中,历史教育的不一致性问题,尤其是与内地的历史观差异,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些教材内容的不一致性,不仅影响了香港学生对国家历史的正确理解,更是会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
新疆教材事件和香港历史教科书的修改,都显示了教材对于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应该如何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以培养出具有正确历史观和国家认同感的下一代?
书是孩子接触世界的老师
插画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
健康、阳光的形象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怪异、萎靡的形象则可能导致儿童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教材中出现的非中国元素,如星条旗服饰、日本品牌服饰等,对儿童价值观的潜在影响也值得关注。
这些元素可能会误导儿童,使他们对本国文化产生误解,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教材中的这些非中国元素,不仅可能削弱儿童的国家认同感,还可能影响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将“眯眯眼”形象用于儿童读物,尤其是在明知其争议性的情况下,无疑是不妥的。
包括前不久出现的小龙坎西班牙门店事件也提醒我们,即使在推广本国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文化敏感性。
不能吃着中国人做的饭,还对不知情的中国人比着歧视的手势,身处国外,面对这些恶意国人应该更加敏感。
因为文化尊重不仅是避免冒犯,更是建立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
网友对此事极为关注
我就纳闷了,整治“毒教材”咋就那么难呢?
本人教师从事10+现在教材真的有大问题,教材不按顺序编排,直接上来认字,再学拼音。
毒教材的威力不亚于核弹,核弹能打击身体但摧毁不了意志,而它却能把一个民族连根拔起。
毒教材的危害比任何危害都大,它是左右人的认识和思想的。
为什么发到学生手里才发现呢,因为出版社,校对和编辑没有责任?
其实这个方法非常好解决,那个出版公司发行的,家长朋友们可以把这幅图片放大,贴在出版社领导家门口,看看他们家吃饭是不是这个样子。
西方文化渗透如此严重了吗?关乎祖国下一代的教材都出问题了,还有什么比这更严重的了?
写在末尾
加强监管是一方面,但渗透无孔不入,也要家长们多加小心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