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这台春晚弄了个水舞台,反正水哗哗的到处都是,据说装了4个奥运泳池那么多水,还能一会下雨一会出太阳,搞得现场观众都不知道该不该带伞,但是收视率倒是挺好的。
坐在台下看这台春晚的人好像挺过瘾的,因为那个水舞台能一秒钟就变干变湿,听说还能感觉到风吹在脸上,搞不好还得准备换洗衣服,毕竟谁知道会不会被溅到。
这个水舞台装了那么多水,平时肯定得有人天天在那看着,要是漏水了估计整个剧场都得泡汤,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出来要在冬天搞这种水上表演的。
汉秀剧场那边好像说他们想多弄点演唱会音乐会什么的,但是这种水舞台到底得花多少钱维护啊,光是水费电费估计就不少,要是天天这么搞下去,票价可能得卖到天上去。
听说他们为了这台春晚专门把一些古代的东西都搬上来了,什么虎座鸟架鼓的,还能在水上飞来飞去,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古董,要是是真的那也太吓人了。
舞台上好像还有花样游泳的表演,那些演员在水里翻来转去的,也不怕呛水,更不知道他们怎么保持妆容不花的,这技术含量看起来挺高。
这个水舞台弄了个超大的水幕,38米宽22米高,比一栋楼都高,就是不知道用的是自来水还是长江水,要是用长江水那环保部门估计得找他们聊聊。
现场观众看着水雾扑面而来,估计冬天得挺冷的,也不知道剧场有没有开暖气,要是开了暖气那水汽蒸发得多了,搞不好整个剧场都跟蒸笼似的。
说是要展现长江文化,就把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都叫来了,杨洪基唱三国,蔡国庆带着一堆人唱新年歌,谭维维又是川江号子又是民族唱法的。
搞了这么多长江元素,连舞台都是水的,这是想把整个长江都搬进剧场里,就是不知道这么做对观众来说是不是太密集了点,可能看着看着就晕船了。
吴莫愁和杨和苏唱的那首歌还挺新潮的,又是摇滚又是电子的,不过这么现代的音乐跟传统文化怎么融合,感觉有点像是硬凑在一起的。
张翰和徐均朔演的那个知音故事,估计是想表达湖北文化吧,但是现代人可能对这种故事不太感冒,年轻观众估计更喜欢看水上特技表演。
金霏陈曦的节目好像是把长江流域的城市都串起来了,这倒是挺有意思的,就是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把这么多地方的特色都塞进去的。
春晚这么搞好像还挺成功的,收视率排在第四,网上阅读量有67亿,传到国外去有6.5亿人看到,这数据看着是挺吓人的。
这种新形式的春晚估计以后会越来越多,就是不知道其他地方会不会也想搞个水舞台,毕竟这玩意看着挺热闹的,就是成本可能有点高。
汉秀剧场估计是想靠这个出名,以后可能会把这种技术卖给其他剧场,但是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搞水舞台,这个还得看实际情况。
这种规模的水舞台光是安装调试就得花不少钱,更别说每天都得换水净化处理,这成本估计得吓死人,就是不知道票价定多少才能回本。
现场那些特效设备肯定都不便宜,能让水一秒钟就变换状态,还能控制风向,这技术含量就摆在那,维护费用估计也不少。
演员在这种舞台上表演估计也得加钱,毕竟又是在水里又是在水上的,而且还得防水防湿,服装道具都得特制,这些都是额外开支。
剧场方面说要继续搞演唱会音乐会,但是这种水舞台能不能天天用还真不好说,要是哪天设备出问题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制作团队肯定投入了不少精力,光是编排节目就得考虑水舞台的特点,这种创新形式背后的人力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观众买票看这种表演应该挺值的,毕竟这种规模的水舞台在国内还是头一回,就是不知道新鲜劲过去之后还能不能继续吸引人。
春晚这种形式确实挺吸引眼球的,但是长期来看能不能持续发展,还得看剧场能不能平衡好收支,毕竟光靠卖票可能不太够。
这么大规模用水,环保方面的支出也得考虑进去,要是被查出来有污染问题,那可就不光是钱的事了。
后台工作人员估计每天都得提心吊胆的,生怕水系统出什么问题,这责任可不小,搞不好一个失误就得大事故。
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台下肯定有一堆技术人员盯着,毕竟这么多设备都得实时监控,一刻都不能松懈,压力确实挺大的。
安全方面肯定得特别注意,又是水又是电的,还得保证观众安全,这工作量估计得好几倍。
工作人员还得时刻关注水温水质,冬天表演用冷水肯定不行,但水温太高又会影响设备,这都得专人负责调节。
每场演出结束后清场估计也挺麻烦的,毕竟地方都是湿的,得特别注意防滑,这些细节都得人去处理。
保洁人员的工作量估计也不小,得随时处理积水和水渍,还得保持场地整洁,这工作强度确实挺大的。
设备维护人员可能得24小时待命,因为这种大型水舞台万一出问题肯定得马上处理,可能连觉都睡不好。
后勤保障方面的压力也不小,光是准备各种防水设施和应急物资就够呛的,还得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