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学心法问答》解读(二)

英锐看文化 2023-03-28 12:37:02
接着介绍《画学心法问答》,如下 第二问:布置之法 【原文】问:布置之法。 曰:所谓布置者,布置山川也。 宇宙之间,惟山川为大。始于鸿濛,而备于大地。人莫究其所以然,但拘拘于石法树法之间,求长觅巧,其为技也,不亦卑乎。 制大物必用大器,故学之者当心期于大,必先有一段海阔天空之见,存于有迹之内,而求于无迹之先。 无迹者,鸿濛也;有迹者,大地也。有斯大地,而后有斯山川;有斯山川,而后有斯草木;有斯草木,而后鸟兽生焉,黎庶居焉,斯固定理昭昭也。 今之学者,漫无成见,不求其本,遽从其末,未营山川,先营树木,或三株,或两株。式定之后,方觅石以就树,复依树以就山。其峰峦冈岭,无不随笔杂凑,零星添补,失其天然之趣。遂致格势不顺,脉络不通,气懦而逼促矣。且其堆葺恆订之痕,窒碍涩滞之弊,更成烟火尘埃,遂敝隙而败露矣。此为画家一大病根。 欲除此病根,必须意在笔先,铺成大地,创造山川,其远近高卑,曲折深浅,皆令各得其势而不背,则格制定矣。然后相其地势之情形,可置树木处则置树木,可置屋宇处则置屋宇,可通人径处则置道路,可通行旅处则置桥梁,无不顺适其情,克全其理,斯得之矣,又何病焉。 【解读】这篇问答主要讲了山水画的布局之法,也就是南朝画家谢赫所提出的经营位置之法。 作者在回答中介绍了山水画布局的两种思路,前者为从小处着眼,先画一树一屋一石之小景,然后依次铺陈,信手挥洒,终至成画;后者为从大处着眼,宏观布局,先确定山川走势,再定林木云水,做后勾点屋木舟车,鸟兽行人。 作者推崇后者,提出意在笔先,宏观布局的观点。清代画家郑燮“胸有成竹”的观点与之类似,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就是一幅画完整的创作过程。 画史中记载很多画家在作画时不拘成法,率意而为,笔墨灵动,信手拈来,非是作画者不谋篇布局,经营位置,而是其在作画之先,在心中已打了腹稿。 《论语》中有关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观点,大概也是需要经年累月的训练,否则也不会到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 画家在作画之先,心中已经出现此画应当如此布置的观念,也许在电光石火之间,也许是画家无意识的应激反应,但都经历了一个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的过程。 总之,初学作画者应当谋篇布局,经营位置,此处为山为石,此处为林为木,此处为瀑水,此处为云烟,此处为舟车,此处为行旅。凡此种种草图,不必一一毕肖于纸绢之上,但要谋划耳。
2 阅读:211

英锐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